
《春秋·桓公元年》:“三月,公会 郑伯 於 垂 , 郑伯 以璧假 许 田。”后世因以“璧田”喻良田美地。 唐 李商隐 《为濮阳公陈许谢上表》:“惟彼璧田,实联鼎邑;古之近甸,今也雄藩。” 宋 梅尧臣 《代书寄欧阳永叔四十韵》:“比及过 牛峡 ,还闻迎璧田。”
“璧田”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源于历史典故,现多用于文学或比喻语境中,以下是详细解释:
典故来源
该词出自《春秋·桓公元年》记载的“郑伯以璧假许田”事件:春秋时期,郑伯用玉璧与鲁国交换许田(土地)。后世以此引申出“璧田”一词,比喻价值极高、肥沃丰饶的良田。
字面解析
古代文献中的用例
象征意义
除字面含义外,“璧田”常被赋予政治或经济地位的象征,如联姻封地、重要资源等,反映古代土地与权力的关联。
总结来说,“璧田”通过历史事件从具体交换行为升华为对良田的赞美,兼具文学意象与历史深度。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诗文例证,可参考《春秋》原文及唐宋文人的作品。
《璧田》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
「璧」由玉字的颜色「王」和玉字的形状「必」组成。
「田」表示一块耕种的土地。
这两个字组成的词语「璧田」指的是拥有玉石之地,也可以引申为一个宝贵的土地。
这个词语来源于古代的文献,文献中多用来形容宫殿内的装饰豪华或富饶的土地。
在繁体字中,「璧田」的书写形式并没有改变。
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但「璧田」这个词的写法并没有太大变化。
他继承了一片「璧田」,成为土地的主人。
璧玉、田地、玉璧、富田
玉地、贵地
贫地、荒地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