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armonious] 和睦
君臣辑睦,内外同心
和睦。《管子·五辅》:“和协辑睦,以备寇戎。”《周书·齐炀王宪传》:“卿宜规以正道,劝以义方,辑睦我君臣,协和我骨肉。” 唐 陆贽 《诛李怀光后原宥河中将吏并招谕淮西诏》:“辑睦士旅,安慰流庸。”《明史·外国传六·满剌加》:“帝命附 郑和 舟归国,因令 和 齎敕諭 暹罗 ,责以辑睦邻封,毋违朝命。”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破恶声论》:“夫古民惟群,后乃成国,分画疆界,生长於斯,使其用天之宜,食地之利,借自力以善生事,辑睦而不相攻,此盖至善,亦非不能也。”
“辑睦”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含义为和睦、团结协作,常见于古代文献与历史语境。以下是详细解释:
“辑睦”是古代汉语中表达团结协作的重要词汇,既可用于政治军事语境,也适用于社会关系。其核心在于通过协调达成和谐,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集体凝聚力的重视。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背景,可参考《左传》《国语》等典籍。
《辑睦》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意思是整理与和睦。它可以用来形容整理事物或关系并使之和谐、友好。
《辑睦》的拆分部首为“纟”和“目”,其中,“纟”是由“纟”字头组成的汉字部首,表示与纺织、纤维相关的事物;“目”是由“目”字眼组成的汉字部首,表示与视觉、目力相关的事物。它的总笔画数为15画。
《辑睦》这个词的来源于古代文献《左传·僖公二十一年》中的一句话:“亲戚不睢,不睦于亲戚”。在古代,人们常常使用详实的文字来描述事物,后来人们将“睢”字改为“睦”,以表达整理与和睦的涵义。
《辑睦》这个词的繁体字为《輯睦》。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辑睦》在古代的写法为“辑袖”的“袖”字。所以,古代文献中提到的《辑袖》与现代的《辑睦》意义相同。
1. 她每天晚上都会花一段时间在整理房间,让居室更加整洁温馨,“这是她对家庭的《辑睦》。
2. 公司一直致力于改善员工之间的关系,通过开展团队活动来促进团队的《辑睦》。
1. 睦邻:和睦相处的邻居。
2. 睦语:和睦的言语或对话。
3. 睦族:关系和睦、团结的部落或家族。
1. 和谐:指人与人之间关系、事物之间相处的和煦、融洽。
2. 融洽:指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和谐、相处融洽。
3. 友好:指友谊深厚、关系融洽。
1. 矛盾:表示关系对立、不和谐和矛盾。
2. 敌对:表示关系敌对、冲突和对立。
3. 不和:表示关系不融洽、不和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