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水过后淤积的肥沃黄土。 宋 陈师道 《送赵教授》诗:“北州豪杰知谁健,乞我黄淤十里秋。” 元 吴莱 《去岁留杭恍然有怀为续此诗却寄董》诗:“裂衣腾朔漠,胶棹入黄淤。”
“黄淤”是一个汉语词汇,指洪水过后淤积的肥沃黄土。以下是详细解释:
“黄淤”由“黄”(指黄土颜色)和“淤”(沉积物)组成,特指洪水退去后沉积的黄色泥沙。这种泥土因富含矿物质和有机质,具有较高的肥力,常用于改良土壤。
农业改良
黄河下游地区通过“引黄淤灌”工程,将含泥沙的黄河水引入盐碱地,利用黄淤覆盖盐碱土,使贫瘠土地变为良田。例如1950年山东利津县建成首个引黄淤灌闸。
文学引用
宋代陈师道在《送赵教授》中写道:“乞我黄淤十里秋”,元代吴莱也有“胶棹入黄淤”的诗句,均以黄淤象征丰饶的土地资源。
黄淤的形成与黄河密切相关。黄河携带大量泥沙,洪水泛滥时泥沙沉积在沿岸,形成肥沃的冲积平原,如华北平原的部分区域即由黄淤堆积而成。
如需进一步了解该词在古代文献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送赵教授》《去岁留杭恍然有怀》等诗文。
《黄淤》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部首组成:黄(音huáng)和淤(音yū)。其中,黄是一个异体字,繁体写作黃,拆分部首为黑、玉,并且有两个笔画;淤的拆分部首为水,拥有七个笔画。
这个词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庄子》中的一句话“以阴长室则黄淤以泽马”。在这句话中,黄淤的意思是因为长时间不见阳光而塞满泥土、长满淤泥的意思。从古代以来,黄淤被用来形容水址或水库因为长时间不疏浚而积淤的情况。
在繁体字中,《黄淤》的写法为《黃淤》。
古时候,《黄淤》的汉字写法与现代大致相同。唐代的时候,我们可以找到《黄淤》的古字写法《䲘》。此外,明清时代也可以找到古字写法为《匙》的记录。这些古字写法基本上是与现代字形相似的。
以下是关于《黄淤》的几个例句:
与《黄淤》相关的一些组词有黄砂、黄土、阳光。
一些与《黄淤》相似意义的词有淤塞、积淤、堆淤。
而一些与《黄淤》相反意义的词有清淤、疏浚。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