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部边境;北方边远地区。《新唐书·天文志一》:“ 河 源自北纪之首,循 雍州 北徼,达 华阴 ,而与地络相会。” 宋 苏轼 《登州谢两府启》:“眷此东州,下临北徼,俗近 齐 鲁 之厚,迹皆 秦 汉 之陈。” 清 薛福成 《出使四国日记·光绪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俄国 偏居北徼,风气较晚。”
北徼是汉语中的历史地理名词,指代中国古代的北方边疆地区,常见于文献典籍。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词义构成
“北”指方位,“徼”(jiào)在《汉语大词典》中释义为“边界”,合指“北方边境”。该词多用于描述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部族接壤的边防线,如“北徼匈奴”指汉朝北部与匈奴相邻的军事防御区(来源:《汉语大词典》)。
历史用例
唐代杜佑《通典》记载:“北徼地寒,民以射猎为业”,强调其地理环境与居民生活方式。清代顾炎武《日知录》亦提及“北徼诸卫”,指代明朝设立的北方卫所(来源:《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
相关词汇
与“南徼”“西徼”等词并列使用,构成古代方位边界术语体系。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载“西至沫若,南徼牂牁”,体现“徼”作为方位边界的通用性(来源:《辞源》修订本)。
“北徼”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běi jiǎo,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解释如下:
“北徼”指北部边境 或北方边远地区,常用来描述国家疆域的北方边界地带。例如《新唐书》中记载:“河源自北纪之首,循雍州北徼,达华阴。” 这里的“北徼”即指雍州(今陕西一带)的北部边界。
“北徼”是一个具有历史色彩的词汇,主要用于描述北方边境或边远地区,常见于古代地理、政治文献中。其含义明确,用法相对固定,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需进一步探讨相关词汇(如“南徼”“西徼”),可参考更多历史文献或权威词典。
白蒙罢牛闭门不纳弊衣常话巉秀楚田次蟗多田翁遏渐防萌方积佛人伏特计改聘戈比过去时浩倡侯门似海后起字将爱饥寒交至缉穆景止击掊开取开夜车狼虎擂槌梨霜梨窝沦浃肌髓驴唇不对马嘴芒针蔑尔命屦缪惑密微平地风雷如新沈迹十七适长孙水嫩税俗水灾厮觑肆夏算得随俗沉浮随物应机跳神铁布衫停休土刑吐盂微恙倭堕香桂先着西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