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形容乱石突兀、重迭。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三:“烟萝暗处石稜嶒,翠竹玲瓏月作灯。”
(2).比喻才气、品格等卓越超群。 明 胡应麟 《诗薮·杂言》:“至 淮南 《招隐》,叠用奇字,气象雄奥,风骨稜嶒,拟《骚》之作,古今莫迨。”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七:“两夫人恰礼贤爱士,侠骨稜嶒。”
“棱嶒”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以下两层含义,结合不同文献的用法可具体解释为:
形容山石突兀、重叠的形态
该词常用于描绘自然景观中乱石嶙峋、错落交叠的样貌。例如,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提到“烟萝暗处石棱嶒”,以“棱嶒”形容石头的险峻参差之态()。
比喻才气或品格卓尔不群
在文学语境中,该词被引申用于赞颂人的才华、风骨或品性的超凡脱俗。明代胡应麟《诗薮》中“风骨稜嶒”即指诗文风格刚劲有力,袁枚也用“侠骨稜嶒”形容人物气节的高尚()。
补充说明:此词属于较为生僻的书面用语,现代使用频率较低,多见于古典文学或诗词赏析中。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判断,既可用于写实描述自然景物,也可作为抽象比喻。
《棱嶒》(léng cénɡ)是一个词语,由“棱”和“嶒”两个字组成。拆分部首和笔画如下:
「棱」的部首是木,总共有九个笔画。
「嶒」的部首是山,总共有九个笔画。
《棱嶒》一词来源于古代文献中,最早出现在《庄子·逍遥游》一篇中。在这篇文章里,庄子用“棱嶒之山”来形容人们的视角和认知的限制。这个词语后来被引用并广泛使用,表示局限或边界。
《棱嶒》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棱嶒」,部首和笔画保持不变。
在古时候,「棱」的写法为「諾」,而「嶒」的写法为「㠲」。
以下是《棱嶒》在句子中的用法示例:
1. 他的眼界一直被棱嶒所限,很难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2. 棱嶒之外,还有许多未知的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
3. 不要让过去的经历成为你的棱嶒,勇敢面对新的挑战。
以下是与《棱嶒》相关的词语:
组词:棱角、棱镜、界限。
近义词:界限、限制、局限。
反义词:广阔、无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