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夔头的意思、夔头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夔头的解释

夔 为 舜 乐官。 唐 韩会 、 崔造 、 卢东美 、 张正则 善音乐,自以为有王佐之才,号为四夔。 韩会 在四人中居首,故称夔头。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 韩会 与名辈号为四夔, 会 为夔头,而善歌妙絶。”参阅《新唐书·崔造传》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夔头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特殊的装饰构件,专指置于殿宇、庙堂等大型建筑屋顶正脊两端的兽形饰物。其名称源自神话传说中的神兽“夔”,形似龙而仅有一足,象征威猛与祥瑞。夔头的主要功能是固定脊瓦、防止雨水渗漏,同时兼具驱邪镇宅的文化寓意,体现了传统建筑中实用性与象征性的结合。

核心释义与特征:

  1. 形制来源

    夔头造型以《山海经》所载“夔”为原型,多为张口吐舌、卷尾上翘的龙首形态,背部插有剑把状饰物(称“剑把夔”),材质以琉璃或陶制为主。其设计融合了神话信仰与建筑力学需求,是官式建筑等级制度的体现。

  2. 功能与象征

    • 物理作用:压住正脊最末端的瓦件,增强屋顶结构稳定性,防止檐角受风掀动。
    • 文化内涵:作为“龙生九子”中“螭吻”(或称鸱尾)的演变形态,夔头被视为防火辟邪的镇物,寄托震慑灾祸、守护家宅的愿景。
  3. 历史演变

    唐代以前多使用简洁的鸱尾造型,宋《营造法式》后逐渐演变为兽首状夔头,明清时期形制进一步规范化。北京故宫太和殿、曲阜孔庙等现存古建仍可见典型夔头实例。

权威文献佐证:

据宋代建筑典籍《营造法式·卷十三》载:“殿阁正脊两端施鸱尾……或作龙首形”,此“龙首形”即为夔头雏形。清代工部《工程做法则例》更明确记载其尺寸、样式与安装规范,印证其作为官式建筑定制构件的地位。

典出:

现代研究中,梁思成《中国建筑史》亦对夔头形制演变有系统考据,指出其从鸱尾至兽首的转型反映了装饰性与礼制意义的强化。

现代应用:

在古建筑修复领域(如故宫大修工程),夔头仍严格遵循传统形制复原,成为延续中华建筑文脉的重要符号。

网络扩展解释

“夔头”是一个具有历史典故的词汇,其含义和出处可通过以下内容综合理解:

一、基本含义

“夔头”指唐代韩会、崔造、卢东美、张正则四人组成的“四夔”中居首位者(即韩会)。典故源于他们以音乐才能自比舜帝的乐官夔,自诩有辅佐帝王之才,故称“四夔”,韩会为首则称“夔头”。

二、典故背景

  1. 夔的象征:夔是传说中舜帝的乐官,《尚书》记载其“击石拊石,百兽率舞”,掌管礼乐。
  2. 四夔的由来:唐代四人因擅长音乐且抱负不凡,效仿古制自称“四夔”,韩会因才学出众被推为“夔头”。

三、其他可能的解释

部分来源(如)提到“夔头”形容头部巨大或突出,但此释义与其他历史文献和主流词典(如《唐国史补》《新唐书》)的记载不符,可能为误传或混淆其他词汇(如“魁头”)。

四、引用文献

建议在学术或历史语境中使用时,以唐代“四夔”典故为准;若涉及其他释义,需结合上下文或进一步考证。

别人正在浏览...

暴下辨括鳖索闭治场所朝听鹑居鷇食此事体大皴染大驭典总锋芒奉天附隶甘泉寒疮含含胡胡翰詹后味缓动荒滩毁阙简典降驾菅荐荐飨金碧荧煌卡尺客行鬎鬁头连璧离参临时镂鸡子马史庙宇靡贰默想盘桓盘绕盆盎巧言如簧清烈奇牙肉胞眼入趣擅美升沉十半时辈水印私产条状偷合取容枉辟文昌台无机肥料像心适意湘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