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pen;spacious] 视野开阔,无任何阻挡物
(1).空寂。《后汉书·左雄传》:“官寺空旷,无人案事,每选部剧,乃至逃亡。”
(2).空寂广阔。 唐 鲍溶 《沙上月》诗:“水文不上烟不荡,平平玉田冷空旷。” 清 吴敏树 《九日鹿角登高》诗序:“秋之气清以肃,氛雾收而天高,田禾毕登,原野空旷。” 瞿秋白 《饿乡纪程》八:“一片空旷的冬原,衰草都掩没在白云里。”
(3).指广阔的地方。 唐 韩愈 《岳阳楼别窦司直》诗:“犹疑帝 轩辕 ,张乐就空旷。”
“空旷”是一个形容词,表示空间广阔、缺乏遮挡物或填充物的状态,常用来形容自然或人文环境中开阔、寂寥的景象。具体可以从以下角度理解:
基本词义
指某一区域面积大且视野通透,缺少密集的植被、建筑或人群。例如:“空旷的原野”“空旷的广场”。
情感色彩
根据语境,可传递不同情感:
语法与搭配
近义词辨析
示例应用:
“夜幕降临后,空旷的沙滩上只剩下海浪声”——既描绘了物理空间的开阔,也渲染了静谧孤独的意境。
空旷(kōng kuàng),是指广阔而没有被占据或充满的空间。它可以用来形容土地、房屋、场地等等。
《辞源》将“空旷”的部首划分为“口”和“业”,总计10个笔画。
“空旷”的古代写法是“空曠”,来源于古文字形。“曠”是形容“辽阔无边”的意思,而“空”表示“无”的意思。
在古代中国,汉字的写法经历了多次演变。在秦朝的《秦字彝》中,空旷的写法是“广无所居”。而到了汉代的《说文解字》中,空旷被写作“穸广无所处”,意思基本不变。在宋代的《康熙字典》中,空旷的写法则是“穸广无所出入”,与现代写法已经非常接近。
1. 在城市中心,有一块空旷的土地,计划建设一座公园。
2. 拆除了旧建筑后,这个地方变得空旷了。
1. 空荡:形容地方没有人或物的情况。
2. 空旷:本身是形容广阔而没有被占据的空间,但也可以用来指地方人迹罕至的状态。
3. 空虚:形容心灵或精神上的空无一物。
近义词:
1. 宽敞:形容地方宽广、宽阔。
2. 广袤:指地域辽阔、面积广大。
反义词:
1. 狭小:表示狭窄、有限的空间。
2. 拥挤:形容地方因为人或物过多而显得拥塞、拥挤。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