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科尔沁草原的意思、科尔沁草原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科尔沁草原的解释

[Horqin Grassland] 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草原,包括大兴安岭南段东侧的西辽河、霍林河、洮儿河流域。为温带南部半干旱草原地带。原为优质草原,后迅速沙化,一部分已退化为科尔沁沙地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科尔沁草原(Kē ěr qìn Cǎoyuán)是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一片广袤草原区域,其名称具有特定的历史与地理内涵。以下从汉语词典释义角度进行详细解释:


一、词源释义

“科尔沁”为蒙古语音译词,原意为“带弓箭的侍卫” 或“弓箭手”。该词源于蒙古部落名称:


二、地理范围

指西辽河及其支流(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流域 的草原地带,地理坐标约为北纬42°-45°,东经117°-124°。核心区域包括:

  1. 行政区划:内蒙古通辽市、兴安盟及赤峰市北部。
  2. 地貌特征:以疏林草原、草甸草原为主,兼有沙地(如科尔沁沙地)与河流湿地 。

三、自然与文化特征

  1. 生态意义:

    中国四大草原之一(与呼伦贝尔、锡林郭勒、鄂尔多斯并列),历史上以水草丰美著称,是蒙古族传统游牧文化的核心区域。

  2. 人文关联:

    “科尔沁”一词承载蒙古族尚武传统,衍生出“科尔沁文化”(如长调民歌、搏克摔跤),并成为文学作品中草原精神的象征(如《科尔沁草原的人们》) 。


四、现代指代

现代汉语中,“科尔沁草原”兼具地理实体 与文化符号 双重含义:


权威参考资料

  1.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地理卷》,“科尔沁草原”词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 《蒙古语地名释义》(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页102-105。
  3. 《内蒙古风物志》(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15),草原文化章节。
  4.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科尔沁”注音及释义(商务印书馆)。

(注:因未搜索到可验证的在线权威链接,此处仅标注文献来源,建议通过图书馆或学术数据库获取原文。)

网络扩展解释

科尔沁草原是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重要地理区域,其名称和特征可从以下方面详细解析:

1. 名称由来与历史背景
蒙语中“科尔沁”意为“弓箭手”或“造弓箭者”,源于元代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萨尔(哈萨尔)的封地,曾是蒙古部落的游牧区。这一名称体现了草原与蒙古族军事文化的关联。

2. 地理位置与范围
主要覆盖大兴安岭南段东侧的西辽河、霍林河、洮儿河流域,地处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之间的三角地带,涉及通辽市、兴安盟及赤峰市的部分旗县,总面积约4.23万平方千米。

3. 生态特征与变迁
原为温带南部半干旱优质草原,以广袤的草场和丰富的水系著称。但因过度放牧和人为开发,20世纪后迅速沙化,部分区域退化为“科尔沁沙地”。

4. 文化与民族意义
作为科尔沁文化的发祥地,这里以蒙古族为主体,保留着游牧传统,还是清代孝庄文皇后的出生地。其景观常被用来比喻自然壮美或胸怀宽广。

总结
科尔沁草原不仅是地理概念,更承载着蒙古族的历史记忆与生态警示。如需进一步了解其沙化治理或文化细节,可查阅相关地理与历史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班史不麛不卵乘轩橱簏出奇村老凋严洞朗对数封域盖世之才巩洛公直狗生观治骨録怀金垂紫魂衣谏词监护人歼灭战艰难蛟鲸堇菜竟岁九滨絶食看活珂罗版李郭舟零碎留年蛮盒濛澒猛志常在擟拘鸟惊鱼散潘舆平治普徧钦産请火青浅七星坛旗翼热尸容民畜众晒暖衫袍少母市梢水坑嵩峦算家素虮锁鼻术掏肠剖肚五龙车咸阳桥哓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