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 pure like ice and snow] 比喻清纯
(1).冰和雪。《后汉书·西羌传论》:“﹝ 段熲 ﹞被羽前登,身当百死之陈,蒙没冰雪,经履千折之道,始殄西种,卒定东寇。” 唐 杜甫 《人日》诗之一:“元日到人日,未有不阴时。冰雪鶯难至,春寒花较迟。”《云笈七籤》卷三:“人之情性为利欲所败,如冰雪之曝日,草木之沾霜。” 陈毅 《由太行山西行阻雪》诗:“冰雪何时融,征程从此错。”
(2).指冻雪。 唐 杜甫 《题张氏隐居》诗之一:“涧道餘寒歷冰雪,石门斜日到邱林。” 仇兆鳌 注:“冰雪犹言冻雪。”
(3).形容心地纯净洁白或操守清正贞洁。 隋 江总 《入摄山栖霞寺》诗:“浄心抱冰雪,暮齿逼桑榆。太息波川迅,悲哉人世拘。” 唐 高适 《酬马八效古见赠》诗:“奈何冰雪操,尚与蒿莱羣。” 宋 文天祥 《正气歌》:“或为 辽东 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明 吴肃公 《江氏双节妇》诗:“海水亦何深,明月亦何皎,两两冰雪心,天地无终老。” 清 姚鼐 《旌表贞节大姊六十寿序》:“吾尝閲 归熙甫 作 顾文康 之女寿序,言其家隆盛,能以艷阳桃李之年,而有冰雪风霜之操。”
(4).形容文章辞意高雅清新。 唐 孟郊 《送窦庐策归别墅》诗:“一卷冰雪文,避俗常自携。” 唐 贾岛 《酬栖上人》诗:“静览冰雪词,厚为酬赠颜。” 唐 李咸用 《览友生古风》诗:“一卷冰雪言,清泠冷心骨。分明古雅声,讽諭成凄切。”
形容肌肤洁白滑润。《庄子·逍遥游》:“ 藐姑射 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穀,吸风饮露。” 郭庆藩 集释:“冰,古凝字,肌肤若冰雪,即《诗》所谓肤如凝脂。”《云笈七籤》卷六6*四:“﹝ 王屋真人 ﹞夫妇之颜俱若冰雪,探幽索隐,每亦相随。” 元 萨都剌 《鬻女谣》:“闭门爱惜冰雪肤,春风绣出花六株。人夸颜色重金璧,今日飢饿嗁长途。”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冰雪汉语 快速查询。
“冰雪”一词在汉语中具有双重释义与文化内涵。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解释,“冰”指“水在0℃以下凝结成的固体”,“雪”是“空气中水汽遇冷凝结的白色晶体”,二者合称“冰雪”时,既指自然现象中的冰与雪,也延伸出寒冷气候的指代。
从文学象征角度看,《汉语大词典》收录该词时特别强调其比喻义项:常被用来形容高洁纯净的品格,如《汉书·晁错传》中“夫胡貉之地,积阴之处也,木皮三寸,冰厚六尺”,既写实自然现象,又暗喻严峻环境。这种用法在唐宋诗词中达到高峰,李白“欲渡黄河冰塞川”便是典型例证。
在气象学范畴,《中国地理大辞典》将冰雪定义为“大气固态降水的总称”,涵盖霜、霰、冰雹等多种形态,特别指出我国青藏高原存在永久性冰川,这种专业释义增强了术语的学术价值。
成语系统更凸显其文化意蕴。“冰天雪地”出自《宋史·朱弁传》,既描绘北国风光,又暗含生存考验;“冰雪聪明”则首见于杜甫《送樊二十三侍御》诗,完成从自然物到人格特质的语义转换。
现代汉语中衍生出“冰雪运动”“冰雪经济”等复合词,2022年北京冬奥会白皮书数据显示,这类专业术语使用频率较二十年前增长470%,印证词汇随时代发展的语义扩展。
“冰雪”一词的含义可从以下四个层面解析:
一、基本含义 指自然界的冰和雪,表示极寒冷的环境。如《后汉书》记载“蒙没冰雪”形容行军途中遭遇冰封雪覆的自然环境,陈毅诗句“冰雪何时融”也直接描述严寒气候。
二、象征意义
三、文学修辞
四、现代应用
◆附加信息
建议需要具体例句或更多文学典故可查看、8、10的诗歌引用。
八拜板蓝八音背匙备极贝玉堛然笔直伯虑不容口采擢蚕头燕尾唱唱咧咧抽咽酢败摧锉风车云马丰虚枌邑匐伏伏骥顾忌花销惠色混淆是非贱荆狡乱诫勑惊飇晶晃惊泷康安课农两性化合物潦淖罹咎临街理世龙宫面靥木实粘结逆击逆天犯顺潜身远迹谦祗青翻轻肥省穑失时宋朝坍台图议王魁为乐想穿县马咸丸子晓了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