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清贵的官职。 宋 王君玉 《国老谈苑》卷二:“ 陈彭年 在翰林,所兼十餘职,皆文翰清祕之目。时人谓其署衔为‘一条冰’。” 宋 刘克庄 《水龙吟》词:“解去冰衔华职,徧空山、难寻行迹。” 元 刘壎 《隐居通议·诗歌四》:“圣朝勋业琬琰储,不独焜燿冰衔书。两朝蒐辑摩日月,往往呼喝羞庭衢。” 清 黄遵宪 《感事》诗:“金甌亲卜比公卿,领取冰衔十日荣。”
“冰衔”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冰衔(拼音:bīng xián)指清贵、高雅的官职,常用于形容不涉俗务、地位尊崇的职位。该词由“冰”(象征纯洁、清冷)和“衔”(指官职头衔)组合而成,强调官职的清廉与超然。
象征意义
古代将翰林院、史馆等文翰机构的职位称为“冰衔”,因其工作内容多涉及典籍编纂、文书起草等“清秘”事务,与世俗政务保持距离。
历史出处
该词多见于诗词和笔记体文献,例如:
“冰衔”是古代对文翰类官职的雅称,强调其清高特质,多用于文学作品中。现代已不常见,但在研究古典文献或诗词时可能遇到。
《冰衔》是一个词语,其意思为“冰亦被齿咬住”。这个词通常用来形容冬天寒冷的气温,人们呼吸时,由于寒冷的原因,呼出的气息会在嘴唇上结成薄薄的一层冰。
《冰衔》这个词的部首是冫(冰的冫),总共有9个笔画。
《冰衔》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它是文人雅士用来形容冬天气温极低时的景象。在繁体字中,这个词的写法与简体字保持一致。
古时候,人们通常使用繁体字来书写,所以《冰衔》在古代汉字中的写法与现代汉字相同,没有太大的变化。
1. 寒冷的冬天,他的嘴唇上沾满了冰衔。
2. 那个小女孩在寒风中长时间呼吸,嘴唇上结满了冰衔。
冰棍、爱冰衔、冰川、冰点、冰镇、冰淇淋、冰块、冰晶、冰层、冰柜。
冰镇、冰凌、冰封。
冰消、冰溶、融化。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