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崄塞的意思、崄塞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崄塞的解释

险要的地方。 汉 贾谊 《过秦论下》:“循津关,据嶮塞,缮甲兵而守之。”《汉书·蒯通传》:“鋭气挫於嶮塞,粮食尽於内藏,百姓罢极,无所归死。”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崄塞”是“险塞”的异体写法,“崄”为“险”的古体字,《汉语大词典》收录该词时释义为“险要而难以通行的关塞”,多用于形容地形险峻、易守难攻的地理位置。该词具有以下语言学特征:

  1. 音韵构成

    读音为“xiǎn sè”(ㄒㄧㄢˇ ㄙㄜˋ),属于叠韵连绵词,两字均为上古音中的入声字,声调短促有力,符合词义中“艰险阻塞”的意象。

  2. 词性演变

    原为名词短语,后凝固为复合名词。早期文献如《史记·项羽本纪》中作“披山带河,四塞为固”,其中“塞”指关隘,“险塞”由此衍生为专指地形险要的关隘。

  3. 语义范畴

    包含双重语义特征:

    • 自然属性:指山岭陡峭、河道狭窄等天然屏障,如《汉书·晁错传》载“劲弩长戟,射疏及远,险塞之上”
    • 军事属性:强调战略防御价值,如诸葛亮《隆中对》称益州“险塞沃野,天府之土”
  4. 文化引申

    在历代兵书典籍中,“险塞”常与“形胜”并提,如《孙子兵法·地形篇》强调“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武经总要》更将“察险塞”列为军事要务。唐宋诗词中则逐渐衍生出象征人生困境的隐喻用法,如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险以远,则至者少”。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主要见于历史文献研究及书法创作领域。权威解释可参考《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11卷第843页、《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695页。

网络扩展解释

“崄塞”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进行解释:

1.基本释义

崄塞(xiǎn sāi)指险要的地方,通常用于描述地形险峻、易守难攻的关隘或要塞。其中“崄”通“险”,表示险峻;“塞”指阻塞、关塞,合起来强调地理位置的战略重要性。

2.文献出处

3.用法与语境

4.近义词

“崄塞”是古代对险要地形的统称,常见于历史文献和军事策略描述中。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用例,可参考《过秦论》《汉书》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班姬扇宝库包胥罢社北鄙之音边服鄙訿伯世伯兄从适带罗打颏歌儋石地塄定向能武器汾阳帽凫山个体关联古稀河北蝗雨济馋都护疾风骤雨几时极往知来苦苦孜孜老腐灵表梨干庐霍末秋拿得起恁每忸忕炮杖贫伧青门种瓜曲洛三木楼訾散曲僧鞋菊射父社祭沈范侁仕摄衣衰闇汤散陶丘铁靴政策头口退婴亡虏围圆窝匪五帝无叶洗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