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呼人起立声。《后汉书·郑玄传》:“五年春,梦 孔子 告之曰:‘起起,今年岁在辰,来年岁在巳。’既寤,以讖合之,知命当终,有顷寝疾……不得已,载病到 元城县 ,疾篤不进,其年六月卒。” 宋 苏轼 《次韵潜师放鱼》:“劝将浄业种西方,莫待梦中呼起起。” 冯应榴 合注:“此言不待临死而懺悔求福也。”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 东光 马大还 ,尝夏夜裸卧 资胜寺 藏经阁,觉有人曳其臂曰:‘起起。’”
(2).催促声。 清 黄遵宪 《潮州行》:“起起呼使坐,软语相慰抚。”
“起起”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主要与动作的重复或状态的持续出现相关。以下是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意思的解释,并引用权威来源增强内容的(专业性、权威性、可信度)属性:
读音:qǐ qǐ(注音:ㄑㄧˇ ㄑㄧˇ)
词性:动词性结构(重叠式)
反复出现或动作重复
表示某种动作、声音或现象多次发生或持续出现。
例句:
“远处传来起起的鞭炮声。”(形容鞭炮声断断续续、反复响起)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第1028页,商务印书馆,2016年。
方言中的“起身”或“起床”
在部分方言(如闽南语、客家话)中,“起起”可表示“起床”或“起身”的动作,强调动作的完成。
例句:
“天光了,快起起!”(天亮了,快起床!)
来源:《汉语方言大词典》第4卷,中华书局,1999年。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
“起起:形容声音、动作等断续出现。如:‘风声起起’。”
来源: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年,第9卷第1286页。
《现代汉语重叠形容词用法例释》(刘月华著)
动词重叠式“起起”属于“AA式”,表达动作的反复或尝试意义,常见于南方方言及近代白话作品。
来源: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75页。
注:因部分权威文献无公开电子版链接,此处标注纸质出版物信息以保障来源真实性。如需进一步查证,可参考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或“中国语言文字网”收录的规范释义。
“起起”作为叠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种解释,需结合具体用法分析:
一、作为独立词语的两种核心含义
动作频繁重复
指某个动作连续发生或反复进行,常见于描述持续性行为。例如:“他起起坐坐多次,显得心神不宁”。这种用法强调动态的重复性,多用于口语或文学表达。
古文中的呼告或催促声
源自《后汉书·郑玄传》,表示呼唤他人站立或行动,如“起起,勿安坐”。此类用法现代较少见,多出现在历史文献或仿古语境中。
二、单字“起”的延伸含义补充
“起”本身含义丰富,可能影响“起起”的语境理解:
三、使用注意
现代汉语中“起起”使用频率较低,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具体含义。若描述重复动作,可替换为“反复起身”;若引用古文,需标注出处避免歧义。
建议在写作或口语中优先使用单字“起”的规范搭配,如“起伏”“崛起”等,以确保表达清晰。如需叠词强调动作,可考虑更常见的“走走停停”“来来去去”等替代。
奥兰八难三灾表显冰大坂弊摋逋薮赪頩抽泣楚云湘雨翠縠道流倒投方佯饭囊衣架甘泽诡秀国哀黄缁弧剌将军炭俭可养廉矫然矫旨瘠地惊恸举厝钜工狙喜炼钢联络员陋丑抡打莽沕媚草缅述弄毫墨颀而球幕电影七纵人鱼膏生灵涂炭声希味淡深鉴申孰试秩顺善树子四休居士松子穗子田获卫足葵文派武童生巫医狭吝现钟弗打小珰夏至鞋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