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狭窄;狭小。《新五代史·南唐世家·李景》:“﹝ 景 ﹞乃升 洪州 为 南昌 ,建南都…… 景 迁於南都。而 洪州 迫隘,百府营廨,皆不能容。” 宋 司马光 《赠卫尉少卿司马府君墓表》:“家贫,祖墓迫隘,尊卑长幼前后积若干丧,久未之葬。”
(2).迫胁;逼迫。《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悲世俗之迫隘兮,朅轻举而远游。” 宋 苏轼 《远游庵铭》:“悲哉世俗之迫隘也,愿从子而远游。” 明 何景明 《七述》:“疾迫隘,慕远游,吾所愿也。”参见“ 迫阨 ”。
“迫隘”是一个汉语词汇,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狭窄;狭小
指空间或环境局促、拥挤。例如:
逼迫;胁迫
表示外界压力或精神上的压抑感。例如:
需注意语境区分具体含义。例如“壟路迫隘”(山路狭窄)与“世俗迫隘”(社会压抑)中的不同侧重点。
迫隘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部首组成,左边是辶(辵),表示边走,右边是矢,表示箭。迫隘的意思是地势狭小,逼迫相持。
迫隘的笔画数为10画。具体拆分部首和笔画如下:
迫:辶(辵) (3画) + 白 (5画) = 8画
隘:阝 (3画) + ⺄ (3画) + 矢 (5画) = 11画
迫隘一词的来源比较明确。它最早出现在《庄子·徐无鬼》一篇中,引用了鬼谷子的话:“战争不报而迫隘,谓之声南击北。”意指在战争中,敌人逼迫到狭小的地方。后来逐渐泛指地势狭窄,局势紧张的地方。
在繁体字中,“迫隘”的写法并无明显差异。
在古时候的汉字书写中,迫和隘的写法稍有变异。迫可以写作“迶”,其中的白部首改为又字旁,形状略有不同。隘可以写作“闓”,其中的阝部首改为门字旁,也有些微差异。
以下是迫隘在句子中的例句:
1. 他们困在了迫隘的山谷中,很难找到出口。
2. 这个小镇历史悠久,但地理位置相对迫隘。
组词:迫隘地势、迫隘山谷、迫隘限制
近义词:狭窄、狭小、狭隘
反义词:宽阔、广大、宽敞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