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鸊鷉的意思、鸊鷉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鸊鷉的解释

[grebe] 亦称“鸊鹈”。构成鸊科(Copymdidae)和扒鸊鵜目(Colymbiformes)的各种水鸟之一,它与潜鸟亲缘关系密切,但以瓣趾代替蹼,有一发育不全的尾,十分擅长潜水,能在水下作长距离游泳

详细解释

亦作“鷿鵜”。亦作“鷿鷈”。1.水鸟名。俗称油鸭。似鸭而小。善潜水。古人用其脂膏涂刀剑以防锈。 汉 蔡邕 《短人赋》:“雄荆鸡兮鶩鷿鵜,鶻鳩鶵兮鶉鷃雌。”《后汉书·马融传》:“鷺、鴈、鷿鷉。” 李贤 注引 扬雄 《方言》:“野鳧也。甚小,好没水中。膏可以莹刀劒。” 唐 崔珏 《和友人鸳鸯之什》之二:“翡翠莫夸饶彩饰,鸊鵜须羡好毛衣。”

(2).指鸊鷉膏。 唐 杜甫 《奉赠太常张卿垍二十韵》:“健笔凌《鸚鵡》,銛锋莹鷿鵜。” 明 徐渭 《次夕降抟雪八十韵》:“宫匳镜煖因椒瑾,塞壁刀斜谢鸊鵜。”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鸊鷉(pì tī)是䴙䴘科鸟类的一种水禽,其词义可从动物学和中医学两个角度解释:

一、动物学特征

  1. 形态特征:体型似鸭但更圆胖,羽毛松软抗湿,嘴细直尖锐,脚部后置且具瓣状蹼,适应潜水。头部偶有羽冠或皱领,眼先裸露,尾羽短绒状。
  2. 生活习性:终生栖息于湖泊、沼泽等水域,集群活动,擅长潜水捕食(可长时间潜藏仅露眼鼻观察)。飞行能力弱,主要靠脚蹼划水移动,陆地行动笨拙。
  3. 分布区域:广泛分布于北美、欧亚大陆及非洲多地,中国常见于芦苇丛生的湿地环境,民间俗称“水葫芦”。

二、中医药用途
在传统医学中,鸊鷉的肉或全体入药,性味甘平,无毒。主要功效为补虚羸、益中气,可炙烤食用(《饮膳正要》记载)。其别名包括刁鸭、油鸭、水葫芦等,需注意与同名植物区分。

注:该物种因生态依赖湿地环境,现多受栖息地减少威胁,部分亚种被列为保护动物。

网络扩展解释二

《鸊鷉》的意思

《鸊鷉》(bó lì)是指一种水鸟,又名小鸊鷉。它属于一种鸟类,身体小巧,头部和颈部黑色,胸部白色,善于潜水捕食。

拆分部首和笔画

《鸊鷉》的拆分部首是鸟(鳥)和鹿(鹿),它的总计笔画为18画。

来源

《鸊鷉》一词源于古代汉语,鸟和鹿两个部首表明了这个字是用于形容一种鹿类的鸟类。这一词汇反映了中国古代人对鸟类的观察和描述。

繁体

繁体字为《鷊鷉》,在台湾和部分华人社区中,人们依然使用繁体字书写。

古时候汉字写法

古代使用篆书写《鸊鷉》,其形状与现代汉字略有不同。

例句

1. 湖边的《鸊鷉》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弋。

2. 他用相机拍下了一群《鸊鷉》正在觅食的瞬间。

组词

1. 鸊鷉群:指一群鸊鷉聚集在一起的场景或情况。

2. 鸊鷉翅:指鸊鷉的翅膀。

近义词

小鸎、水鹿鸨、爆礼

反义词

天鵞、白天鹅、黑天鹅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