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木名。木材极香,可制器物,亦可入药。寺庙中用以燃烧祀佛。 南朝 梁 沉约 《瑞石像铭》:“莫若图玅像於檀香,写遗影於祗树。”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一·檀香》﹝集解﹞引 宋 叶廷珪 《香谱》:“皮实而色黄者为黄檀,皮洁而色白者为白檀,皮腐而色紫者为紫檀。其木并坚重清香,而白檀尤良。宜以纸封收,则不洩气。” 清 赵翼 《西湖寓楼即事》诗:“桕烛檀香 三竺 路,一观音养百千僧。” 田汉 《关汉卿》第十一场:“以后每天多劈点檀香,备些酒果,供供神道。”
檀香是汉语中具有多重文化意涵的名词,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四方面阐释:
一、植物学定义 檀香指檀香科常绿乔木,学名Santalum album,原产印度及东南亚热带地区。《中国植物志》记载其树干高达10米,木质细密具芳香,心材可提炼精油,属半寄生植物,依赖宿主植物获取养分。
二、物质属性 《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定义檀香为两种实体:1. 檀香树的木材;2. 檀木制成的香料。其香气成分主要为α-檀香醇和β-檀香醇,燃烧时散发独特乳香,具有安神功效。
三、文化符号 佛教典籍《大正藏》记载檀香为"栴檀",位列佛教五香之首,常用于佛像雕刻及宗教仪式。印度教典籍《梨俱吠陀》将其视为沟通天地的圣木,体现着"地赋灵气"的东方哲学观。
四、历史应用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详述檀香药用价值:"治噎膈吐食,又面生黑子,每夜以浆水洗拭令赤,磨汁涂之。"清代《广东新语》记载广州十三行时期,檀香与丝绸、瓷器同为重要出口商品。
檀香是一种具有多重价值的天然资源,其解释可从植物学、文化、医药等多维度展开:
檀香(学名:Santalum album L.)是檀香科檀香属的常绿乔木,原产于印度、印尼等热带地区,树高可达10米,心材黄褐色,香气浓郁。其木材被称作“白檀”或“旃檀”,既是名贵香料,也是中药材,佛教中常用于焚香礼佛。
药用价值
性辛温,归脾、胃、心、肺经,可行气温中、开胃止痛,主治寒凝气滞引起的胸腹痛、呕吐等症。现代研究证实其含α-檀香醇等成分,具抗炎、调节胃肠功能等作用。
另可提取精油用于抗菌、护肤,改善湿疹和皮肤炎症。
宗教与文化
佛教称其为“栴檀”,象征清净功德,用于雕刻佛像、制作法器;古印度、埃及将其用于宗教仪式,中国唐代起成为文人雅士的熏香珍品。
工艺与香料
木质坚硬细腻,适合雕刻工艺品(如檀香扇、珠宝盒);精油被誉为“液体黄金”,是高端香水的定香剂。
“檀”读作tán(非“shàn”),本义指红色坚硬木材,后特指香气独特的白檀木。
因生长缓慢、用途广泛,檀香木价格高昂,优质心材可达4000元/斤,被称为“绿色黄金”。
扩展提示:檀香在不同宗教中的地位差异显著,如道教因历史和文化因素禁燃檀香,而佛教则视之为圣物。若需深入了解,可查阅文献《本草纲目》或佛教经典相关记载。
卑躬屈节抃贺布复步虚坛操习冲气啜食吐哺大钧殿后嫡裔渡客翻空飞动奋袂而起附生虫腹围赶不及钢索高轨怀仰缓歌悔悖徽风吉康静难酒气朗夕阑暑连独六枝子买椟还珠煤炱密椟迷迷荡荡名垂后世女伎钱根祇重衣衫不重人诎乏扰穰日渐三西三严森鲜上之回沈沔设帐时下俗传田莱甜头停滀恫恐统业偷越土耦人威震天下湘娥仙艳亵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