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狩猎。 晋 葛洪 《抱朴子·君道》:“蒐畋,则乐失兽而得士,识弛网而悦远。” 唐 元稹 《酬乐天游西湖》诗:“问俗烦江界,蒐畋想 渭 津。” 清 顾炎武 《雒阳》诗:“文轨同王朔,蒐畋会卜征。”
“搜畋”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拼音:sōu tián
含义:指狩猎活动。古代“搜”通“蒐”,意为搜寻、检阅;“畋”即打猎,二字连用强调有组织的狩猎行为。
晋代葛洪《抱朴子·君道》
原文提到:“蒐畋,则乐失兽而得士,识弛网而悦远。”
此句通过狩猎比喻治国,认为君主在狩猎中应像选拔人才一样宽容,舍弃猎物而重视贤士。
唐代元稹《酬乐天游西湖》
诗句“问俗烦江界,蒐畋想渭津”中,“蒐畋”指代帝王巡猎的盛况,映射历史典故。
清代顾炎武《雒阳》
“文轨同王朔,蒐畋会卜征”以“蒐畋”暗喻国家统一的仪式感。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仅见于古籍或仿古文学创作。其近义词包括“狩猎”“田猎”等,但“搜畋”更强调仪式性和组织性。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抱朴子》《全唐诗》等文献。
《搜畋》是一个中文词汇,表示派人去搜集野生动植物。畋 (tuán)在这里指的是田野或者林野,搜 (sōu)指的是搜索或者寻找。
《搜畋》的拆分部首是扌(手)和艸(艹,草)。
《搜畋》的总笔画数为15个笔画。
《搜畋》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狩猎活动。古人在畋猎时,会派人搜集、追踪并捕获野生动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扩展到了更广泛的意义上,包含了对任何事物的搜集和寻找。
《搜畋》的繁体字为「搜狩」。繁体字中的「狩」(shòu)指的是狩猎、捕猎的意思。
古时候写作「搜獃」或「搜狥」。这些古代的写法都蕴含了派人寻找和捕获野生动物的意思。
1. 他们组织了一支队伍去搜畋珍稀植物。
2. 在古代,人们搜畋猎取野兽以获取食物。
3. 这个博物馆在全国各地搜畋文物,以展示历史文化。
搜集、搜寻、搜寻、搜捕、搜罗、狩猎、捕猎
搜寻、搜查、搜索、搜罗
放养、放牧、散养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