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畋的意思、搜畋的详细解释
搜畋的解释
狩猎。 晋 葛洪 《抱朴子·君道》:“蒐畋,则乐失兽而得士,识弛网而悦远。” 唐 元稹 《酬乐天游西湖》诗:“问俗烦江界,蒐畋想 渭 津。” 清 顾炎武 《雒阳》诗:“文轨同王朔,蒐畋会卜征。”
词语分解
- 搜的解释 搜 ō 寻求,寻找:搜集。搜寻。搜求。搜讨。搜罗。搜刮。搜索枯肠。 检查:搜查。搜身。搜腰。搜捕。搜索。 笔画数:; 部首:扌; 笔顺编号:
- 畋的解释 畋 á 打猎。 古同“佃”,耕种。 笔画数:; 部首:田;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搜畋”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其含义与现代常用词有所不同,主要源于古代文献。根据权威汉语词典和古籍记载,其详细解释如下:
“搜畋”的含义:
“搜畋”是一个动词性词组,由“搜”和“畋”两个单字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是大规模地、有组织地进行打猎活动。具体而言:
- “搜” (sōu): 本义为“搜索”、“寻求”、“仔细查找”。在古代狩猎语境中,“搜”特指大规模地、有组织地围猎,即通过驱赶、包围等方式将野兽从藏匿处赶出或集中起来进行猎捕。这体现了狩猎活动的规模性和组织性。
- “畋” (tián): 本义就是“打猎”、“狩猎”。在古代,“畋”是表示田猎活动的常用字。
- 组合义: “搜畋”二字结合,更加强调了大规模、有组织、带有围猎性质的狩猎行为。它不仅仅指一般的打猎,更侧重于描述那种动用人力、进行围捕的大型狩猎活动,类似于古代的“田猎”或“狩猎”,但“搜”字更突出搜索、围捕的过程和规模。
权威来源参考:
- 《汉语大词典》: 该词典是汉语词汇研究的权威工具书。其对“搜”的释义中包含“古代称春天打猎或秋冬打猎”,并引用《左传·隐公五年》“故春蒐、夏苗、秋狝、冬狩”作为佐证(其中“蒐”即“搜”的古字,指春猎)。对“畋”的释义即为“打猎”。因此,“搜畋”可理解为古代大规模狩猎活动的统称或具体描述。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1994)。
- 《辞源》(修订本): 作为另一部权威的古汉语辞书,《辞源》对“搜”的解释明确包含“打猎。古代指春猎”,引用《穀梁传·昭公八年》“秋蒐于红”为例(蒐同搜)。对“畋”的解释为“打猎”。这同样支持“搜畋”表示大规模狩猎的含义。来源:《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79-1983)。
- 古籍用例: 虽然“搜畋”作为一个固定词组直接出现在经典古籍中的频率不高,但“搜”和“畋”在描述狩猎活动时常连用或同义互用。例如,《后汉书·马融传》记载马融上《广成颂》描述帝王狩猎场景,其中虽未直接出现“搜畋”二字,但描述的“屯田车于平原… 陈师案屯… 举燧… 撞纵”等场景,正是大规模“搜畋”活动的生动写照。后世文献或注释中有时会使用“搜畋”来概括此类活动。来源:《后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搜畋”是一个古语词,意指古代有组织、大规模进行的围猎活动,强调其搜索、围捕野兽的过程和宏大场面。其含义主要来源于构成它的单字“搜”(大规模围猎)和“畋”(打猎)的本义及在古代文献中的用法,权威汉语词典如《汉语大词典》和《辞源》对此提供了明确的释义支撑。
网络扩展解释
“搜畋”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拼音:sōu tián
含义:指狩猎活动。古代“搜”通“蒐”,意为搜寻、检阅;“畋”即打猎,二字连用强调有组织的狩猎行为。
二、文学引证
-
晋代葛洪《抱朴子·君道》
原文提到:“蒐畋,则乐失兽而得士,识弛网而悦远。”
此句通过狩猎比喻治国,认为君主在狩猎中应像选拔人才一样宽容,舍弃猎物而重视贤士。
-
唐代元稹《酬乐天游西湖》
诗句“问俗烦江界,蒐畋想渭津”中,“蒐畋”指代帝王巡猎的盛况,映射历史典故。
-
清代顾炎武《雒阳》
“文轨同王朔,蒐畋会卜征”以“蒐畋”暗喻国家统一的仪式感。
三、现代使用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仅见于古籍或仿古文学创作。其近义词包括“狩猎”“田猎”等,但“搜畋”更强调仪式性和组织性。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抱朴子》《全唐诗》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绷席邴管秉钺抄空儿程才川墨次躔葱芊寸积铢累大麯动履东南娥皇耳闻不如目见蜂蜨改弦易张耕奴勾子军官醅雇佣观点贺黄梅怀真火网觳觫车坚营假言判断挤撮解雇警鍊举觞苛缛枯渴灵岗灵长目龙工衣娄山关帽子勉强男妇鹏鹍平肃器彩起栗契密乞募泉扉日虹软下疳神宅石竈水床署理四司随声是非恸絶唾地成文五帝坐校短推长宵旰忧勤齛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