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字於碑额。《新唐书·李适之传》:“自是水不能患,刻石著功,詔 永王 璘 书,皇太子 瑛 署额。”
“署额”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解析:
1. 基本释义
指在碑额(碑的顶部)题字的行为,常见于古代碑刻文化中。该词由“署”(题写、签署)和“额”(碑的顶部或牌匾)组合而成。
2. 字义分解
3. 历史用例
《新唐书·李适之传》记载:“刻石著功,诏永王璘书,皇太子瑛署额”,描述了唐代皇太子李瑛在碑额题字的史实。
4. 应用场景
多用于描述古代碑刻、牌匾的题写行为,属于书面语,现代使用频率较低。
总结
“署额”是古代文化中与碑刻相关的专有动作,需结合历史文献和字义拆分理解。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新唐书》等典籍。
《署额》是一个汉字词语,形容官员的印章上所刻的额头形状。
《署额》这个词的部首是“缶”(fǒu),共有11个笔画。
《署额》这个词的来源是古代官员在宣布、签发文书时,把自己的印章盖在上面,以示认可和权威。这种印章处于文书的上端,形状酷似人的额头,所以称之为“署额”。在繁体字中,仍然使用相同的字形“署額”表示。
在古代,汉字“署额”的写法与现代相比稍有不同,用的是「設」而非「彳」偏旁。
1. 篆刻家精心创作的署额,给这幅字画增添了许多艺术魅力。
2. 官员亲自在文书上盖上署额,表示其对内容的认可和负责任。
组词:署名、额头、官署。
近义词:印鉴、印章、印信。
反义词:驳斥、否定、拒绝。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