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徵的意思、诗徵的详细解释
诗徵的解释
总集性质的诗歌选本。如 清 曾燠 编有《江西诗徵》; 清 朱绪曾 编有《金陵诗徵》; 清 袁景辂 编有《国朝松陵诗徵》。 傅尃 《<变雅楼三十年诗徵>序》:“余友 高子 ,近辑《诗徵》,综卅年以来,捃一世之彦,旁求名集,博访通人,去门户之嫌,泯异同之辨。”
词语分解
- 诗的解释 诗 (詩) ī 文学体栽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 * 感:诗歌。诗话(a.评论诗人、诗歌、诗派以及记录诗人议论、行事的著作;b.古代说唱艺术的一种)。诗集。诗剧。诗篇。诗人。诗章。诗史
- 徵的解释 徵 ǐ 古代五音之一,相当于简谱“”。 徵 ē 见“征”③徵⑦。 笔画数:; 部首:彳;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诗徵"是一个较为古雅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可以从字义和典籍应用两方面理解:
-
字义解析:
- 诗: 指诗歌、诗篇,是文学体裁的一种,表达情感、描绘景象或叙事。
- 徵: 本义有“验证”、“考求”、“征集”、“迹象”、“证明”等含义。在此语境下,更侧重于“征集”、“收集”、“考求”或“作为验证、表征的事物”之意。
- 合义: “诗徵”可理解为“征集诗歌”或“诗歌的征验/表征”。具体含义需结合使用语境。
-
典籍应用与常见含义:
- 指代诗歌总集(书名): 这是“诗徵”最经典和广为人知的用法。它特指清代及以后学者编纂的、以辑录某一特定地区(如省、府、州、县)历代诗人作品为主的地方性诗歌总集。这类书籍旨在:
- 征集保存: 广泛收集、整理、保存一个地方散佚的诗歌文献,防止其湮没。
- 考求文献: 对所收录的诗人、诗作进行考证、甄别,有时附有小传、评论或按语。
- 地方表征: 这些诗歌被视为一个地方文化、历史、风土人情的“征验”或“表征”,通过诗歌可以考察该地的文脉、人物、掌故等。例如:
- 《江苏诗徵》:清代王豫辑,收录江苏一省诗人作品。
- 《两浙輶轩录》及其《补遗》(“輶轩”亦有采集之意,功能类似诗徵):清代阮元、潘衍桐等辑录浙江诗人作品。
- 《国朝山左诗钞》:清代卢见曾辑录山东(山左)诗人作品。
- 许多府、州、县也有以“诗徵”为名的集子,如《湖州诗徵》、《松江诗徵》等。
- 其他引申或罕见用法: 在更广泛的语境中,“诗徵”有时也可能指诗歌创作所体现的某种征兆、迹象或用以验证某种观点、情感的诗歌例证,但这种用法相对少见,不如作为书名常用。
“诗徵”主要指清代以来编纂的、以收集和保存某一特定地区历代诗人作品为核心的地方性诗歌总集。其名称蕴含了“征集诗歌文献”和“以诗歌作为地方文化表征”的双重含义。 这类书籍是研究地方文学、历史、文化的重要文献来源。
参考来源:
- 释义核心参考了《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对“诗徵”作为书名类别的界定和相关例证。
- 地方诗歌总集的功能与意义阐释,参考了古典文献学及地方文献研究的相关论述,例如《中国古籍总目》(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对地方艺文志(含诗徵类)的分类著录原则。
网络扩展解释
“诗徵”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语,具体解释需结合语境:
一、作为诗歌选本的总集
基本含义:指总集性质的诗歌选本,通常用于收录特定地域或时期的诗作。例如:
- 清代曾燠编《江西诗徵》;
- 清代朱绪曾编《金陵诗徵》;
- 清代袁景辂编《国朝松陵诗徵》。
这类选本注重汇集不同诗人的作品,具有文献整理和地域文化研究价值。傅尃在《变雅楼三十年诗徵》序言中提到,其编纂目的是“综卅年以来,捃一世之彦”,强调对诗人作品的广泛收录。
二、作为诗歌的象征意义(较少见)
部分资料(如)提到“诗徵”可解释为诗歌的表现力与象征性,其中“诗”指文学形式,“徵”通“征”或“象征”。但这一用法在文献中较为罕见,可能属于特定语境下的引申义。
补充说明
- 读音争议:“徵”在古汉语中可读作zhǐ(五音之一)或zhēng(通“征”),但结合“诗徵”作为选本的用法,通常读作zhēng。
- 权威性差异:选本含义的资料来源更权威(如沪江词典、辞海),而象征义的来源权威性较低。
若需进一步考证,建议查阅《江西诗徵》等原书序言或专业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百巧千穷白云山不敢越雷池一步不知不觉才客敕额怵惕恻隐代茶大乐胆大心粗短气对语繁乱封藏凤舞鸾歌国帑灰管护卫僵坠简廉郊使接手金敦精雕细镂金镛妓筵口言跨国公司裤衩连蜷临幸留置楼座明分摩洛哥难乎其难缥渺疲氓汽锅诠较全色桡旃忍害肉袒牵羊筲袋十字路头收掌熟软食子炭冰恬淡寡欲同归于尽同情心通润屠沽晩雕王枋帷盖衔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