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宋 代 杭州 名胜。 宋 苏轼 《南歌子·游赏》词:“山与歌眉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 十三楼 ,不羡 竹西 歌吹古 扬州 。”亦称“ 十三间楼 ”。 宋 周淙 《乾道临安志·楼》:“ 十三间楼 去 钱塘门 二里许, 苏軾 治 杭 日,多治事於此。”
(2).泛指供游乐的名楼。 清 曹寅 《诸敏菴弹平调琵琶手法特妙无和之者感赋长句》:“叶儿觕恶笑 扬州 ,官筵粉墨杂啁啾。套数空飜《村衙鼓》,晚风不唱 十三楼 。”
“十三楼”一词的含义可从历史典故、文学意象及现代引申三个层面解析:
一、历史典故(宋代杭州名胜)
特指北宋时期杭州的著名景观,位于钱塘门附近,苏轼在《南歌子·游赏》中描述“游人都上十三楼”,并提及此处可与扬州名胜媲美。据记载,苏轼治理杭州时曾在此处理公务,该楼又名“十三间楼”。
二、文学意象(泛指游乐名楼)
后世文人将其泛化为“供游乐的华美楼阁”代称,如清代曹寅诗句“晚风不唱十三楼”,借指风雅场所。
三、现代文化引申(数字忌讳)
当代部分语境中,“13楼”因数字“13”与“死”谐音,被视作不吉利楼层,导致一些建筑跳过此编号。但此含义属现代衍生,与历史原意无关。
补充说明
《十三楼》是一个成语,意为“指没有十三层的楼,形容局面窘迫、事情进退两难的状态。”
拆分部首和笔画:十(一、一)+ 三(一、二、三)+楼(木、女)
来源:《十三楼》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小说《警世通言》中。
繁体:十三樓
古时候汉字写法:十三樓
例句:看着老板要逼他加班,小张真是感觉自己就像站在十三楼的窗户上。
组词:楼房、楼梯、楼顶、楼层、楼台
近义词:进退维谷、进退两难、左右为难
反义词:如鱼得水、水深火热、秋水共长天一色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