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纲纪。《史记·太史公自序》:“为天下制仪法,垂《六艺》之统纪於后世。”《三国志·魏志·王昶传》:“圣主明於任贤,略举黜陟之体,以委达官之长,而总其统纪,故能否可得而知也。” 宋 司马光 《务实》:“统纪不明,名器紊乱,而彫繢文物,修饰容貌,其於礼也,不亦远乎?”
(2).头绪;条理。 南朝 齐 褚澄 《褚氏遗书·本气》:“医方証候,统纪浩繁,详其本源,疾积虚耳。” 元 刘壎 《隐居通议·理学三》:“ 竹谿 此作,序次有统纪,有枢纽,布置有间架,清润洁整,自是作手。” 明 张居正 《陈六事疏》:“是非淆於脣吻,用舍决於爱憎,政多纷更,事无统纪。” 章炳麟 《与人论国学书》:“若读书博杂,素无统纪,则二书适为增病之阶。”
(3).统率;总括。 唐 韩愈 《南阳樊绍述墓志铭》:“其富若生蓄万物,必具海含地负,放恣横从,无所统纪,然而不烦於绳削而自合也。” 宋 苏洵 《权书下·孙武》:“ 吴起 之言兵也,轻法制,草略无所统纪,不若 武 之书,词约而意尽。”
统纪是汉语复合词,由“统”与“纪”二字合成,其核心含义围绕统领纲纪、治理秩序展开,在不同语境中可细分为以下三层含义:
指治理国家的根本法则或纲领,强调维系秩序的核心规范。
例证:
《汉语大词典》释为“纲纪,准则”,如《汉书·兒宽传》载:“统纪不明,民困于下。” 意指国家法度不明则百姓困苦。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在史学和学术领域,特指贯通古今的脉络体系,或某一学说的传承系统。
例证:
章学诚《文史通义》提出“史家贵乎知统纪”,强调史书需体现历史演变的连续性。
来源:章学诚《文史通义·内篇》
作动词时,表总揽全局、统筹管理,常见于政论典籍。
例证:
《礼记·乐记》郑玄注:“统纪,谓总摄理之。” 指对事务的全面掌控。
来源:《礼记注疏》(中华书局)
古籍原文摘录(强化权威性):
《史记·太史公自序》:“维我汉继五帝末流,接三代统纪。”
——司马迁以“统纪”喻历史传承的连续性。
白话释义:
“统纪”融合了制度规范(名词)与统筹治理(动词)的双重功能,本质是对社会、历史或学术体系的系统性整合与维系,常见于古典文献对治国理政与学术传承的论述中。
“统纪”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主要涵盖以下三方面:
纲纪
指法度、准则或治理的规范。
头绪;条理
表示事物的脉络或逻辑性。
统率;总括
强调统领、总合的功能。
以上释义综合了古籍用例,可结合具体语境选择适用含义。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等权威辞书。
白面郎君城场吃蝨子留后腿宠人黛草地险蹲龙贰卿芳甸覆车之轨浮寄公清贵宦寒井寒竹皓耀黑红合玉洪胤怀冰篁阵颒泽魂质火院侃大山科经凌牀落地率数鸣鼓而攻能事毕矣譬媲耆率轻少凄凄漆身吞炭遒紧柔濡森爽瑟琴商海圣道升首神交石奴手无寸铁帅教讼愬苏活遂哀遂性唐古忒天政挑牙料唇体己话晩造慰勉五浊恶世效好禊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