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 labourer; worker
《现代汉语词典(汉英双语)》将“工作者”定义为“从事脑力或体力劳动的人”,对应的英文翻译为“worker”(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2023版)。该词由“工作”加后缀“者”构成,具有中性词性特征,可组合形成“教育工作者”“医务工作者”等职业称谓,读音为/gōng zuò zhě/(普通话发音)和/gūng zok jé/(粤语发音)。
牛津大学出版社《汉英大词典》指出,“工作者”在语用层面强调职业身份的社会价值,常与具体行业领域搭配使用,如“科研工作者”对应“scientific researcher”,“社会工作者”对应“social worker”(第3版,P.1784)。这种构词方式体现了汉语职业称谓的系统性特征,通过“领域词+工作者”的结构实现职业分类。
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分析显示,“者”作为后缀具有名词化功能,将动词“工作”转化为指代职业主体的名词,这种构词法在近现代汉语职业词汇中占比达37.6%(徐烈炯主编,2019年修订版)。相较英语中“-er”“-ist”等后缀,“工作者”的语义范畴更强调社会分工属性,而非单纯的动作实施者。
“工作者”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工作”和“者”两部分构成:
一、词义解析
核心含义 指从事特定劳动或职业活动的人,强调其社会分工属性。如“医务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等,常见于正式语境中。
构词特点
二、应用场景
职业领域 • 专业技术类:科研工作者、文艺工作者 • 社会服务类:社区工作者、社会工作者 • 基层岗位:一线工作者、环卫工作者
社会语境 常用于政策文件、新闻报道等正式场合,比“打工者”更具中性色彩,比“员工”涵盖范围更广(包含非雇佣关系的劳动者)。
三、近义辨析 与“劳动者”相比:
该词体现了汉语构词的能产性特征,通过“动词+者”的结构批量生成职业称谓,这种构词法自先秦沿用至今,如《论语》“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即为此类表达。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