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腊维次氏颗粒英文解释翻译、格腊维次氏颗粒的近义词、反义词、例句
英语翻译:
【医】 Grawitz's granules
分词翻译:
格的英语翻译:
case; division; metre; square; standard; style
【计】 lattice
维的英语翻译:
dimension; maintain; preserve; thought; tie up
【化】 dimension
次的英语翻译:
order; second; second-rate
【医】 deutero-; deuto-; hyp-; hypo-; meta-; sub-
氏的英语翻译:
family name; surname
颗粒的英语翻译:
grain; granule
专业解析
格腊维次氏颗粒(Grawitz's granules)是一个源自病理学的专业术语,特指在伤寒病(Typhoid fever)患者体内发现的一种特殊的细胞结构或包含体。以下是基于医学术语词典角度的详细解释:
-
定义与发现者:
- 该术语以德国病理学家保罗·格腊维次(Paul Albert Grawitz, 1850-1932)的名字命名。格腊维次教授对多种疾病的病理学有深入研究,特别是在描述伤寒病的病理特征方面做出了贡献。
- 格腊维次氏颗粒指的是在伤寒病患者(尤其是肠伤寒)的肠壁淋巴组织(如派尔集合淋巴结)、肝脏、脾脏等器官的巨噬细胞(当时称为“伤寒细胞”)内观察到的小颗粒状或团块状物质。这些物质本质上是巨噬细胞吞噬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后形成的吞噬溶酶体残留物或细菌碎片。
-
病理特征:
- 这些颗粒在显微镜下呈现为嗜酸性(容易被酸性染料染色)或嗜碱性(容易被碱性染料染色)的小颗粒,聚集在巨噬细胞的胞浆内。
- 它们是伤寒病特征性的病理改变之一,反映了机体免疫系统(特别是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对入侵的伤寒沙门氏菌进行吞噬和清除的过程。
-
临床意义:
- 在伤寒病的诊断中(尤其是在抗生素时代之前的病理诊断),在组织切片中发现含有格腊维次氏颗粒的巨噬细胞(伤寒细胞),结合其他病理改变(如淋巴组织增生、坏死、溃疡形成)和临床表现,是确诊伤寒病的重要依据之一。
- 它代表了伤寒沙门氏菌感染引起的特异性炎症反应和细胞内寄生现象。
-
现代术语与关联:
- 在现代病理学描述中,“格腊维次氏颗粒”这个特定名词的使用已不如过去频繁,更多是描述为巨噬细胞内的“吞噬溶酶体”、“细菌碎片”或直接称为“伤寒细胞内的包含物”。
- 伤寒细胞本身(即含有这些颗粒的巨噬细胞)仍然是伤寒病病理诊断的关键特征。伤寒沙门氏菌可在这些细胞内生存和繁殖,导致疾病的发展和传播。
引用参考来源:
- Robbins and Cotran Pathologic Basis of Disease (病理学基础经典教科书,详细描述感染性疾病病理,包括伤寒)
- Anderson's Pathology (权威病理学教科书,涵盖各种疾病的病理特征)
- Harrison's Principles of Internal Medicine (哈里森内科学,经典内科学参考书,包含伤寒的临床和病理部分)
- Encyclopedia of Pathology (病理学百科全书,提供历史术语和现代解释)
网络扩展解释
"格腊维次氏颗粒"(Grawitz's granules)是一个医学术语,具体解释如下:
-
词源构成
- "格腊维次"是德语姓氏Grawitz的音译,该术语以德国病理学家Paul Grawitz(1850-1932)的姓氏命名。
- "颗粒"对应英文"granules",指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小颗粒状结构。
-
医学定义
该术语指代Grawitz在病理学研究中发现的特定细胞结构,可能与以下两种医学概念相关:
- 肾细胞癌(旧称Grawitz瘤)的细胞质内颗粒
- 特定组织切片染色后观察到的嗜酸性颗粒
-
应用背景
这一表述现多被视为历史术语,现代医学更常用"透明细胞颗粒"或"肾癌细胞质颗粒"等规范名称。当前权威医学文献中已较少直接使用该词。
建议:如需更专业的医学解释,请参考《病理学教材》《Dorland医学词典》等权威资料,或通过PubMed等平台检索最新研究成果。
分类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