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 peritectoid reaction
【机】 peritectoid
feedback; reaction; response
【医】 reaction; response
包析反应(Peritectoid Reaction)的汉英词典角度解析
一、术语定义与核心机制
包析反应(Peritectoid reaction)是固态相变的一种,指冷却过程中,一个固相(γ)通过扩散分解为两个成分和晶体结构不同的新固相(α + β)。其英文名“Peritectoid”由词根“peri-”(周围)和“-ectoid”(类似共析)构成,强调反应前后均为固态,区别于包晶反应(有液相参与)。通用反应式为:
$$
gamma xrightarrow{text{cooling}} alpha + beta
$$
其中γ为母相,α、β为新生成的固溶体相。该反应在合金相图中位于固态区域,典型温度低于包晶反应线(如钢铁材料中的γ→α+Fe₃C反应)。
二、反应特征与动力学条件
三、典型实例与工程意义
此类反应对热处理工艺设计(如退火温度控制)和材料性能优化(如避免脆性相聚集)具有关键指导意义。
四、与相似反应的区分
反应类型 | 反应物状态 | 生成物状态 | 示例 |
---|---|---|---|
包析反应 (Peritectoid) | 固相 (γ) | 两固相 (α+β) | γ-Fe → α-Fe + Fe₃C |
包晶反应 (Peritectic) | 液相+固相 | 新固相 | L + δ-Fe → γ-Fe |
共析反应 (Eutectoid) | 固相 | 两固相 | γ-Fe → α-Fe + Fe₃C(同包析,但形核机制不同) |
参见:
包析反应是材料科学中的一种固态相变过程,其核心特征及解释如下:
包析反应(peritectoid transformation)是指两种或多种固相在恒温下相互作用,生成另一种成分确定的新固相的可逆反应。例如在Fe-B合金中,包析反应可表示为:
$$
γ + Fe_2B rightarrow α
$$
反应条件
仅发生在固态环境中,且需满足特定温度与成分条件,如Fe-B合金的包析反应在910℃恒温下进行。
相图表现
在相图中表现为水平线段(包析线),两端连接两个反应相,中间对应生成相。这种特征与包晶反应类似,但包晶反应涉及液相参与,而包析反应完全为固-固转变。
可逆性
冷却时两固相合成新相,加热时新相分解为原固相,如Fe-B合金中α相加热可逆生成γ相与Fe₂B。
主要出现在合金相变分析中,如钢铁材料热处理时的组织演变,需通过相图判断反应路径以优化材料性能。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合金体系中的包析反应实例,可参考《大学科普》2016年第3期或知网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