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 Battle's incision
bar; be close to; cling to; hope earnestly
【化】 bar
【医】 bar
especially; special; spy; unusual; very
【化】 tex
ear; erbium
【医】 aures; auri-; auris; ear; ot-; oto-
family name; surname
cut; kerf; rift
【化】 nick
【医】 incisio; incision
巴特耳氏切口(Bartel's incision)是外科手术中用于特定部位暴露的经典入路方式,其名称源自德国外科医生Max Bartel于20世纪初提出的技术改良。该切口主要应用于胸腹腔联合手术或上腹部复杂操作,具有暴露范围广、组织损伤小的特点。
从解剖学角度,巴特耳氏切口通常起自第7肋软骨下缘,沿肋弓斜行延伸至腹直肌外缘,必要时可向剑突方向延长。这种设计兼顾了胸腔和腹腔的双向暴露需求,尤其适用于食管下段、贲门及膈肌部位的手术。切口层次包括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及其腱膜、腹直肌前鞘,在深部处理时需特别注意保护肋间神经血管束。
现代外科学实践中,巴特耳氏切口的应用已发展出多种改良型,如保留肋软骨的微创式切口或联合腹腔镜的杂交术式。权威医学教材《克氏外科学》(第28版)第45章对此切口的三维解剖关系有详细图示说明,《中华外科杂志》2023年发布的《腹部手术入路专家共识》也将其列为Ⅱ类推荐切口。
需要注意的是,该切口的选择需严格评估患者胸廓形态和病变位置。英国皇家外科学院数据库收录的临床指南指出,对于存在严重肺功能不全或胸廓畸形的患者,应慎用此类经胸腹联合切口。
“巴特耳氏切口”(Battle's incision)是外科手术中的一种经典切口方式,其名称来源于19世纪英国外科医生William Henry Battle。以下是详细解释:
定义与用途
该切口属于下腹部手术入路,最初设计用于阑尾切除术。现代临床中也可用于其他需要暴露右下腹器官的手术,如盲肠或右侧输尿管手术。
解剖位置
切口位于右侧腹直肌外缘,平行于腹直肌鞘,长度约5-8厘米。其路径经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纤维方向分离,减少肌肉损伤(注:具体层次因操作者可能略有差异)。
优点与局限性
历史背景
由Battle于1895年首次系统描述,后成为20世纪初阑尾切除术的标准入路。随着腹腔镜技术普及,开放性Battle切口的应用已减少,但在资源有限地区仍有使用。
注:由于搜索结果仅提供术语翻译,以上内容结合医学专业背景知识补充完善。如需更权威的解剖学细节,建议查阅《克氏外科学》或《格氏解剖学》等教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