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射极电路英文解释翻译、共射极电路的近义词、反义词、例句
英语翻译:
【计】 ground emitter circuit
分词翻译:
共射极的英语翻译:
【电】 common emitter
电路的英语翻译:
circuit; circuitry
【计】 electrocircuit
【化】 circuit; electric circuit
【医】 circuit
专业解析
共射极电路(Common Emitter Configuration)是双极结型晶体管(BJT)最常用的一种放大电路组态。其核心特征是晶体管的发射极(Emitter) 作为输入回路和输出回路的公共端(对交流信号而言接地或通过电容接地)。
详细解释与特性:
-
电路结构与命名:
- 输入信号通常施加在基极(Base)与发射极之间。
- 输出信号从集电极(Collector)与发射极之间取出。
- 由于发射极是输入和输出端口共享的电极,故称为“共射极”电路。英文术语“Common Emitter”直接反映了这一结构特点(Emitter是公共端)。
-
核心功能与特性:
- 电流放大: 其核心功能是提供电流放大($β$或$h_{fe}$)和电压放大。基极电流$I_B$的微小变化控制集电极电流$I_C$的较大变化($I_C = β I_B$)。
- 电压放大: 具有较高的电压增益($Av$)。输出电压$V{out}$(集电极电压)与输入电压$V_{in}$(基极电压)相位相反(180度反相)。电压增益$A_v$近似为:
$$
A_v ≈ -frac{R_C}{r_e}
$$
其中$R_C$是集电极负载电阻,$r_e$是晶体管发射结的动态电阻(约$26mV / I_E$)。
- 输入/输出阻抗: 具有中等输入阻抗和较高输出阻抗。输入阻抗主要由基极电阻和$β$决定,输出阻抗主要由集电极电阻$R_C$决定。
-
典型应用:
- 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压放大器中,如音频放大器、射频放大器的中间级等。
- 因其具有较高的电压增益和适中的输入/输出阻抗特性,常作为多级放大器的中间增益级。
权威参考来源:
- Sedra, A. S., & Smith, K. C. (2015). Microelectronic Circuits (7th e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该书第5章详细分析了BJT的工作原理,并在第5.5节深入探讨了共射极放大器的偏置、小信号模型、增益计算和频率响应,是电子工程领域的经典教材。
- 童诗白, 华成英. (2015).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第五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国内权威的模拟电子技术教材,第2章系统地介绍了半导体三极管及其放大电路,其中对共射极放大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静态工作点设置、交流等效电路分析以及性能指标计算有详细阐述。
- IEEE Xplore Digital Library. 该数据库收录了大量关于晶体管电路设计与分析的学术论文和会议文献,包含对共射极放大器性能优化、高频特性、噪声分析等深入研究的权威文献。例如,可搜索关键词“Common Emitter amplifier analysis”、“BJT amplifier design”。
网络扩展解释
共射极电路是电子技术中最基础的三极管放大电路之一,其核心特征是发射极作为输入和输出信号的公共端。以下从定义、结构、特点和应用等方面进行综合说明:
一、定义与结构
共射极电路(Common Emitter Circuit)指输入信号加载于三极管的基极-发射极之间,输出信号从集电极-发射极之间获取的放大电路。其结构通常包含三极管、基极偏置电阻(R1、R2)、集电极负载电阻(Rc)和发射极电阻(Re),如所示,直流电位计算遵循:
$$
V_b = frac{R_2}{R_1 + R2} cdot V{CC}
V_e = V_b - 0.6V
Vc = V{CC} - I_e cdot R_c
$$
二、核心特点
- 信号相位关系:输入与输出信号反相(相位差180°);
- 放大能力
- 电压增益高(典型值几十至几百倍)
- 电流增益显著(β倍,即三极管放大倍数)
- 总功率增益为三者(共射、共集、共基)最高;
- 输入/输出阻抗:输入电阻适中(约千欧级),输出电阻较高(约几十千欧),适合多级放大电路的中间级。
三、应用与局限
- 主要用途:电压放大、功率放大,尤其作为多级放大器的中间级;
- 局限性:工作点易受温度影响,需通过负反馈或温度补偿电路增强稳定性。
四、与其他电路对比
与共集电极电路(射极跟随器)相比,共射极电路电压增益更高但输出阻抗较大;与共基极电路相比,其频率响应较差但电流增益更优。
分类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