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计】 relocatable memory address
在计算机体系结构中,"浮动存储地址"(Floating Storage Address)指动态分配的内存访问机制,其物理地址会随程序运行状态变化而重新定位。该概念主要应用于内存管理和虚拟存储系统,通过基址寄存器与偏移量的组合实现地址映射。例如在动态链接库加载过程中,系统会根据当前内存空间自动调整函数入口地址,这种重定位技术最早由IBM在System/360机型中实现。
现代操作系统的虚拟内存管理模块(如Linux的mm_struct结构体)使用浮动地址机制,通过页表将虚拟地址转换为物理地址。这种设计允许进程使用连续的虚拟地址空间,而实际物理内存可以分散存储。英特尔x86架构中的分段机制就包含基址寄存器,可视为浮动存储地址的硬件实现。
在编程语言层面,C语言的指针变量本质上属于浮动存储地址的抽象表达。当使用malloc函数分配堆内存时,返回的指针值会根据系统内存状态动态变化,这正是浮动存储特性的典型体现。该机制详细记载于《C程序设计语言》第三章"指针与数组"章节。
“浮动存储地址”这一术语在不同技术场景下可能有不同解释,但结合计算机领域的常见概念,可以理解为以下两种可能含义:
在存储技术中,可能指一种可动态分配的存储地址机制。例如:
用户可能将“浮动地址”误写为“浮动存储地址”。若按此理解:
若具体指存储技术中的专业术语,建议提供更多上下文。当前解释基于计算机系统的通用设计原则推演,可能与具体厂商实现存在差异。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