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流产布鲁氏菌英文解释翻译、副流产布鲁氏菌的近义词、反义词、例句
英语翻译:
【医】 Brucella para-abortus
分词翻译:
副的英语翻译:
assistant; auxiliary; deputy; fit; subsidiary
【医】 para-
流产布鲁氏菌的英语翻译:
【医】 Alcaligenes abortus; Bang's bacillus; Brucella abortus
专业解析
副流产布鲁氏菌(Brucella abortus biovar 1)是布鲁氏菌属(Brucella)中的一种重要病原体,主要感染牛科动物,也可通过接触传播给人类,引发人畜共患病——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以下从汉英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一、命名与分类释义
-
中文名:副流产布鲁氏菌
- “副”:指该菌属于流产布鲁氏菌(Brucella abortus)的亚型或生物变种(Biovar)。
- “流产”:源于其主要致病特征——导致怀孕母牛流产。
- “布鲁氏菌”:为纪念发现该病原的英国微生物学家大卫·布鲁斯(David Bruce)。
-
英文名:Brucella abortus biovar 1
- Brucella:属名,源自发现者姓氏。
- abortus:种名,拉丁语意为“流产”。
- biovar 1:生物变种1(Biological variant 1),指其特定的生化或血清型特征。
二、病原特性
-
形态与培养
- 革兰阴性小球杆菌(0.5–0.7 × 0.6–1.5 μm),无鞭毛、芽孢,需氧生长,在血琼脂培养基上形成微小菌落。
- 参考来源: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AH)《陆生动物诊断与疫苗手册》。
-
宿主与传播
- 主要宿主:牛(尤其是未接种疫苗的奶牛)。
- 传播途径:接触流产胎儿、胎盘、阴道分泌物或污染环境;人类通过破损皮肤、黏膜或摄入未灭菌乳制品感染。
- 参考来源:美国疾控中心(CDC)布鲁氏菌病专题页面。
三、致病机制与症状
-
动物感染
- 引发牛“传染性流产”,表现为妊娠中晚期流产、死胎、胎盘滞留及不孕。公畜可发生睾丸炎。
- 参考来源:FAO《动物布鲁氏菌病防控指南》。
-
人类感染
- 症状包括波状热(Undulant fever)、多汗、关节痛、肝脾肿大,慢性感染可累及心血管或神经系统。
- 参考来源:WHO《人畜共患病防控技术报告》。
四、防控意义
- 经济影响:全球畜牧业每年因流产和产奶量下降损失数十亿美元。
- 公共卫生:被WHO列为被忽视的人畜共患病,需加强动物检疫与乳制品巴氏消毒。
- 参考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人畜共患病全球倡议报告。
术语中英对照表
中文 |
英文 |
副流产布鲁氏菌 |
Brucella abortus biovar 1 |
生物变种 |
Biovar |
布鲁氏菌病 |
Brucellosis |
波状热 |
Undulant fever |
革兰阴性菌 |
Gram-negative bacteria |
网络扩展解释
“副流产布鲁氏菌”这一名称可能为表述误差,实际应为流产布鲁氏菌(学名:Brucella abortus),是布鲁氏菌属中的一种重要病原体。以下为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与分类
流产布鲁氏菌属于革兰氏阴性菌,主要感染牛类,是导致牛布鲁氏菌病的主要病原体。布鲁氏菌属根据宿主偏好分为多个种,包括羊型(B. melitensis)、牛型(B. abortus)、猪型(B. suis)等,其中牛型对人类致病性较低,但仍可通过接触传播引发疾病。
2. 宿主与传播途径
- 主要宿主:牛是流产布鲁氏菌的自然宿主,感染后会导致母牛流产、胎衣滞留及不孕等生殖系统问题。
- 人类感染途径:通过直接接触病畜分泌物(如流产胎儿、胎盘)、食用未灭菌的乳制品或吸入气溶胶传播。
3. 症状与危害
- 动物症状:怀孕母畜流产是典型表现,同时可能伴有关节炎、子宫内膜炎等。
- 人类症状:感染后称为布鲁氏菌病(布病),表现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肝脾肿大等,严重者可能转为慢性,导致器官损伤。
4. 防控措施
- 动物防控:对病畜扑杀、检疫隔离,疫苗接种(如S19疫苗)是主要手段。
- 人类防护:避免接触感染动物及生乳制品,从业人员需穿戴防护装备。
“流产布鲁氏菌”是布鲁氏菌病的重要病原体之一,需通过综合防控减少人畜感染风险。若需进一步了解其他布鲁氏菌类型(如羊型、猪型)或具体诊疗方案,可参考高权威性来源如(潜江市政府)及(内蒙古农牧厅)。
分类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