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沸石(zeolite)是一类具有规则微孔结构的铝硅酸盐矿物,其名称源于希腊语“zein”(沸腾)和“lithos”(石头),因加热时内部水分蒸发产生沸腾现象而得名。从汉英词典角度解析,其定义包含以下核心要素:
化学组成与结构
沸石的通式为$(M^{2+},M^+){x/n}[AlxSi{y-x}O{2y}]·mH_2O$,其中M代表金属阳离子(如钠、钙)。其三维骨架结构由硅氧四面体和铝氧四面体通过共享氧原子连接形成,孔径为0.3-1.0纳米,具有分子筛特性(参考:International Zeolite Association)。
天然与合成分类
天然沸石已发现超过50种,包括斜发沸石(clinoptilolite)和丝光沸石(mordenite)。合成沸石(如ZSM-5)通过水热法制备,广泛应用于工业催化(来源:U.S. Geological Survey)。
功能与应用
沸石因高比表面积和离子交换能力,主要用途包括:
词典定义扩展
《牛津英语词典》将沸石定义为“a porous crystalline aluminosilicate mineral used as an adsorbent and catalyst”,强调其多孔性与功能性(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2024版)。《韦氏词典》补充其离子交换特性为关键鉴别特征。
沸石是一种天然或合成的铝硅酸盐矿物,具有独特的结构和性能,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沸石是含水的碱或碱土金属铝硅酸盐矿物总称,最早于1756年由瑞典矿物学家克朗斯提(Axel Fredrik Cronstedt)发现。他在冰岛玄武岩中发现此类矿物,并观察到加热时晶体内部水分蒸发产生“沸腾”现象,因此命名为沸石(希腊语“沸腾的石头”)。
沸石因成本低、性能高效,成为新兴环保矿产,应用范围仍在不断扩展,例如近年用于室内环保壁材以减少装修污染。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