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 reversed phase partition chromatography
反相分配色谱法(Reversed-Phase Partition Chromatography)是一种基于溶质极性差异进行分离的液相色谱技术,其核心机制是疏水相互作用。该方法采用非极性固定相(如C18键合硅胶)和极性流动相(如水-甲醇混合溶液),物质在色谱柱中的保留时间与其非极性特征呈正相关。根据《分析化学理论与实践》(第三版)的表述,反相色谱体系中,溶质分配系数K与溶剂强度成反比,符合公式:
$$
K = frac{[C]{stationary}}{[C]{mobile}}
$$
该技术因其高分辨率特性,在药物代谢产物分析中可实现纳克级检测,美国药典(USP-NF)收录的40%以上药物质量控制方法均采用此技术。英国皇家化学会(RSC)的色谱专著指出,通过调节流动相pH值(范围2.0-8.0)或添加离子对试剂(如三氟乙酸),可显著改善碱性化合物的峰形拖尾现象。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色谱分析方法通则》(GB/T 30433-2013)特别强调,该方法在环境污染物(如多环芳烃)检测中具有回收率高(85-115%)、相对标准偏差小(<5%)的优势。
反相分配色谱法是液相色谱中的一种重要分离技术,其核心特征在于固定相和流动相的极性关系与洗脱顺序。以下是详细解释:
反相分配色谱法(Reversed Phase Partition Chromatography)中,固定相为非极性物质(如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ODS/C18),流动相为极性溶剂(如水、甲醇、乙腈等)。其分离原理基于化合物在两相中的分配系数差异,非极性物质因与固定相亲和力强而保留时间更长,极性物质则优先被流动相洗脱。
与正相色谱相反,极性强的组分先被洗脱,极性弱的组分后洗脱。例如,在分离混合有机物时,含羟基或羧基的极性分子会先流出,而非极性的脂类后流出。
主要用于分离非极性及中等极性化合物,如高级脂肪酸、脂溶性维生素、药物代谢产物等。因其分离效率高、重现性好,成为高效液相色谱(HPLC)中最常用的方法。
“反相”一词源于历史对比:早期色谱(正相)以极性固定相为主,反相则颠倒了固定相与流动相的极性关系。
反相分配色谱法通过非极性固定相与极性流动相的搭配,实现了对脂溶性物质的高效分离,广泛应用于药学、环境分析和生物化学领域。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