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 antiphlogiston
in reverse; on the contrary; turn over
【医】 contra-; re-; trans-
phlogiston
【化】 phlogiston
【医】 phlogiston
反燃素(英文:dephlogisticated air)是18世纪化学革命中的关键概念,特指英国化学家约瑟夫·普里斯特利(Joseph Priestley)通过实验发现的一种气体。该术语源于对“燃素说”(Phlogiston Theory)的修正——燃素说认为物质燃烧时会释放名为“燃素”的假想物质。而“反燃素”描述的是缺乏燃素的气体,其本质实为氧气(Oxygen)。法国化学家拉瓦锡(Antoine Lavoisier)最终通过定量实验证明,这种气体是物质燃烧和呼吸作用的必需成分,从而推翻了燃素说,建立了现代氧化理论。
术语构成
“反燃素”由“反”(anti-)与“燃素”(phlogiston)组合而成,直译为“不含燃素的(气体)”。其英文对应词“dephlogisticated air”中,“de-”表示“去除”,即“脱燃素空气”。
科学史意义
普里斯特利在1774年加热氧化汞时首次分离出该气体,发现其能剧烈助燃并支持呼吸。他误认为这是“去除了燃素的普通空气”,而拉瓦锡在1778年将其命名为“氧气”(oxygène),源自希腊语“生成酸的物质”,因其普遍存在于酸中。
现代化学定义
反燃素即氧气(O₂),化学性质表现为强氧化性,参与燃烧反应(如:$ ce{C + O2 -> CO2} $)和生物有氧代谢(如:$ ce{C6H12O6 + 6O2 -> 6CO2 + 6H2O + energy} $)。
普里斯特利原始实验记录与燃素说演变分析:RSC化学史专题
拉瓦锡对氧气的命名及氧化理论的建立过程(需通过大学图书馆访问)
《化学思想史》专著中关于燃素说被推翻的章节(实体书资源)
结论:反燃素是化学史过渡性术语,其本质为氧气,标志着人类从燃素说转向现代化学的认知突破。该词现今仅用于科学史语境,当代化学体系中已被“氧气”取代。
“反燃素”是一个与化学史相关的术语,其含义需结合“燃素说”背景理解:
燃素说背景
燃素说是17-18世纪流行的理论,认为物质燃烧时会释放一种名为“燃素”的假想物质。例如,木材燃烧后化为灰烬,被认为是“燃素”逸出的结果。
反燃素的含义
“反燃素”指反对燃素学说的理论或概念。18世纪末,拉瓦锡提出氧化理论,证明燃烧是物质与氧气的结合,而非释放燃素,从而推翻了燃素说。这一科学革命被称为“反燃素学说”。
历史意义
反燃素学说标志着化学从定性哲学转向定量科学,奠定了现代化学的基础。拉瓦锡的实验验证了质量守恒定律,成为化学领域的重要转折点。
若需进一步了解燃素说的具体演变或相关人物贡献,可参考化学史文献或权威词典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