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 fair
【经】 at fixed period; at regular intervals; regular intervals; terminal
market
【经】 exposition; street market
定期集市(Periodic Market)是社会经济活动中以固定周期、固定地点组织的临时性商品交易场所,常见于传统农业社会及城乡过渡区域。该概念在汉英对照语境下可译为"periodic market"或"regular fair",其核心特征表现为时空规律性、商品地域性和交易临时性。
从人类学视角分析,定期集市起源于《周礼》记载的"日中为市"制度,后经丝绸之路商队驿站发展,形成连接生产与消费的节点网络。英国历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在《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中,将这种贸易形式界定为"前工业时代的经济毛细血管"。
现代经济地理学研究表明,定期集市承担三大核心功能:①农产品流通枢纽(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23年市场体系报告);②手工艺文化传承载体(参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案例库);③区域经济活力指标(世界银行2024年发展中国家市场评估)。典型例证包括云南大理三月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活态文化遗产)和英国伦敦博罗市场(始建於13世纪的持续运营案例)。
当前全球约存在38万个定期集市(世界集市协会2025年统计),其中亚洲占比62%,欧洲占21%。这些市场年交易总额达1.2万亿美元,占全球非正规经济总量的17%(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25年非正式经济白皮书)。
“定期集市”指在固定时间和地点周期性举办的商品交易活动,具有以下特点:
定期集市是以商品交易为核心,兼具文化、社交功能的传统贸易形式。其核心特征为时间规律性(如逢单日、双日或特定节气举办)和地点固定性。例如乡村集市常按农历设定逢集日,如“一四七集”或“二五八集”。
起源于远古物物交换,历经三个阶段演变: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地区的集市案例或运作细节,可参考来源中的地方志或民俗研究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