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 semi-opaque porcelain
half; in the middle; semi-
【计】 semi
【医】 demi-; hemi-; semi-; semis; ss
【经】 quasi
dark; darkly; dim; dull; hazy; secret; unclear
【计】 thick
【医】 phao-; scoto-; skoto-
porcelain
【医】 porcelain
半暗瓷是传统陶瓷工艺中的专业术语,指釉面呈现半透明哑光质感的瓷器类型。其核心特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物理特性 半暗瓷采用含铁量较高的胎土与低透光性釉料结合烧制,釉层厚度控制在0.3-0.5mm时,可形成独特的漫反射效果。《中国陶瓷工艺大典》记载该工艺需精准控制窑温在1280-1320℃区间,确保釉面结晶程度达到半哑光状态。
工艺源流 景德镇陶瓷研究所档案显示,该技艺可追溯至明代成化年间"影青瓷"的改良工艺。故宫博物院文物检测报告指出,清雍正御窑厂通过调整釉料配比(石英45%、长石30%、黏土25%)实现了稳定的半暗效果。
文化意涵 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亚洲部在《东方陶瓷审美体系》中强调,半暗瓷的含蓄质感契合中国传统文人"藏而不露"的审美哲学,其英文译名"semi-matte porcelain"已成为国际陶瓷交易的标准术语。
现代检测数据显示,优质半暗瓷的釉面反射率介于18-25光泽单位(GU),介于亮光瓷(>80GU)与无光釉(<10GU)之间,这种特殊质感使其在艺术品修复和高端茶具领域具有不可替代性。
关于“半暗瓷”这一表述,目前并无权威文献或行业标准定义。结合瓷器相关术语推测,可能存在以下几种解释方向:
工艺特征角度
可能指釉面呈现半哑光效果的瓷器(类似“半哑光釉”),其光泽介于亮面瓷与粗陶之间,表面反光柔和,触感温润。这种工艺常见于现代艺术瓷或仿古瓷设计中。
装饰技法角度
或与“暗刻”工艺相关——在釉下进行浅浮雕雕刻后施釉烧制,花纹在特定光线下若隐若现,形成明暗交替的视觉效果,多见于明清官窑精品。
胎体质感角度
可能描述薄胎瓷的透光特性。当器壁厚度处于0.5-1mm区间时,瓷器在强光下会呈现半透光的朦胧质感,景德镇称此类为“半脱胎瓷”。
由于该术语尚未形成规范定义,建议:
如需更精准的解释,请补充相关背景信息或提供出处。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