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 Glossina pallidipes
light; tasteless; thin; weak
ample; as much as; foot; full; leg; sufficient
【医】 foot; Paedo-; pedes; pedo-; pes; pod-; podia; podium; podo-
lingua; tongue
【医】 gloss-; glosso-; lingua; slossa; tongue
fly
【医】 fly; mouche; muscae
淡足舌蝇(Glossina pallidipes)是舌蝇属(Glossina)中一种重要的吸血昆虫,主要分布于非洲东部和南部地区。其学名“pallidipes”源自拉丁语,意为“淡色的足”,直接描述了该物种中足附节呈淡黄褐色的典型形态特征。作为非洲人类锥虫病(又称昏睡病)和动物锥虫病(拿干那病)的主要传播媒介之一,淡足舌蝇通过叮咬将锥虫(Trypanosoma spp.)病原体传播给人类及家畜,对非洲公共卫生和畜牧业造成严重威胁。
鉴别特征:
体长约7.5–9毫米,整体呈黄褐色。其最显著鉴别特征为中足附节呈鲜明的淡黄色至黄褐色,与深色的胫节形成对比,这一特征区别于其他舌蝇物种(如须舌蝇)。翅膀中部具独特的“菜刀形”暗色斑纹,触角芒羽状分支。
生态习性:
偏好湿润的稀树草原和林地环境,以野生有蹄类动物(如羚羊、野牛)及家畜(牛、山羊)为主要血源。雌虫行蛹生繁殖,每次产1个成熟幼虫于疏松土壤中,幼虫迅速化蛹,完成世代发育约需30–50天。
疾病传播:
淡足舌蝇是布氏锥虫(Trypanosoma brucei rhodesiense)的主要传播者,引发急性人类非洲锥虫病。同时传播锥虫属其他亚种(如T. congolense、T. vivax),导致牛、马等家畜的拿干那病,表现为贫血、消瘦甚至死亡,每年造成非洲畜牧业数十亿美元损失。
防控挑战:
其分布区域与农业及牧区高度重叠,增加了人畜共患风险。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列为重点防控病媒昆虫,建议采用诱捕技术、昆虫不育术(SIT)及环境管理综合干预。
详细描述淡足舌蝇形态鉴别特征与地理分布。
分析淡足舌蝇在锥虫病传播链中的生态作用。
系统阐述其生活史、传病机制及防控策略。
淡足舌蝇是舌蝇属(又称采采蝇)中的一个重要物种,主要分布于非洲中部地区,具有显著的生态和医学意义。以下是详细解释:
分类与特征
淡足舌蝇(学名:Glossina pallidipes)属于双翅目舌蝇科,体型较普通家蝇稍大,体色偏黄褐色,足部颜色较浅,因此得名“淡足”。其口器特化为刺吸式,适应吸血习性。
分布与习性
主要栖息于非洲的河边、灌木丛或林地中,活动范围与水源和植被密切相关。它们具有主动追逐人类和牲畜吸血的特性,尤其在白天活动频繁。
医学重要性
淡足舌蝇是罗得西亚锥虫病(又称东非昏睡病)的主要传播媒介。其体内携带的锥虫(Trypanosoma brucei rhodesiense)通过叮咬进入人体或动物血液,引发急性感染,症状包括高热、头痛、神经系统损伤等,若不及时治疗可能致命。
与其他舌蝇的区别
舌蝇属中不同种类传播不同类型的锥虫病。例如,须舌蝇(Glossina palpalis)传播冈比亚锥虫(引发西非慢性昏睡病),而刺舌蝇(Glossina morsitans)与淡足舌蝇共同传播罗得西亚锥虫。
淡足舌蝇是非洲锥虫病防控的关键对象,其生态习性与疾病传播机制对公共卫生和畜牧业影响深远。如需进一步了解其生物学特性或防控措施,可参考流行病学相关研究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