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球孢子菌英文解释翻译、粗球孢子菌的近义词、反义词、例句
英语翻译:
【医】 Blastomyces coccidioides; Blastomycoides immitis; Coccidioides immitis
Mycoderma immite; Oidium coccidioides; Posadasis spheriforme
分词翻译:
粗的英语翻译:
careless; coarseness; grossly; thick; wide
【医】 pachy-
球孢子的英语翻译:
【医】 Posada-Wernicke's disease
菌的英语翻译:
bacterium; fungus; mushroom
【医】 bacterio-
专业解析
粗球孢子菌(Coccidioides immitis)汉英词典释义与详解
一、 术语解析与英文对应
- 中文术语: 粗球孢子菌
- 英文术语: Coccidioides immitis
- 术语构成解析:
- “粗”:形容该真菌在组织中形成的特征性大型球体(spherule),内含众多内生孢子(endospores)。
- “球孢子”:指其寄生阶段形成的、充满内生孢子的球状结构(spherule),这是其致病形态的关键特征。
- “菌”:表明其真菌本质。
- Coccidioides: 属名,源自希腊语“kokkis”(意为浆果、颗粒)和“eidos”(意为形状、形态),指其组织内形态类似含颗粒的球体。
- immitis: 种加词,拉丁语意为“严酷的、凶猛的”,反映其致病性。
二、 病原学特征
粗球孢子菌是一种双相性真菌(dimorphic fungus),其形态随环境温度变化:
- 腐生/霉菌相 (25-30°C): 存在于土壤中,菌丝产生易散播的关节孢子(arthroconidia)。这些孢子极轻小,可随风远距离传播,是主要的感染源。
- 寄生/组织相 (37°C): 吸入关节孢子后,在宿主体内(如肺部)转化为特征性的球体(spherule)。球体成熟后内部产生数百个内生孢子(endospores)。球体破裂释放内生孢子,每个内生孢子又可发育成新的球体,从而在组织中扩散。
三、 临床意义与流行病学
粗球孢子菌是球孢子菌病(Coccidioidomycosis,俗称“山谷热” Valley Fever)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另一病原体为Coccidioides posadasii)。
- 致病性: 吸入其关节孢子可引起感染。多数感染者无症状或表现为自限性流感样症状(发热、咳嗽、胸痛、疲劳)。少数可发展为严重肺部疾病或播散性感染(累及皮肤、骨骼、关节、脑膜等),免疫抑制者风险更高。
- 地域分布: 主要流行于美国西南部(加州、亚利桑那)、墨西哥北部等半干旱地区。特定土壤类型(碱性、高盐)和气候条件(炎热、少雨、多风)利于其生存和孢子播散。
四、 诊断与治疗
- 诊断: 可通过痰液/组织标本镜检(寻找特征性球体)、真菌培养、血清学检测(抗体)及分子检测(PCR)进行诊断。
- 治疗: 轻症常无需治疗或使用氟康唑等唑类药物。中重度或播散性感染需长期抗真菌治疗,常用药物包括氟康唑、伊曲康唑,严重病例可能使用两性霉素B。
权威参考来源:
-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 (CDC) - 球孢子菌病专题: 提供关于病原体、流行病学、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全面、权威信息。(来源:CDC官网 Coccidioidomycosis 页面)
- 默克手册(专业版)- 球孢子菌病章节: 详细阐述病原学、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案。(来源:Merck Manual Professional Version)
- UpToDate临床顾问 - 球孢子菌病主题: 基于循证医学的临床诊疗指南,涵盖病原学、诊断和治疗的最新进展。(来源:UpToDate)
- 《医学微生物学》教材(如Jawetz, Melnick & Adelberg's): 标准教科书,提供病原体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的详细描述。(来源:标准医学微生物学教材)
- PubMed Central (PMC) 文献数据库: 可检索到大量关于Coccidioides immitis的分子生物学、流行病学、耐药性及新疗法研究的同行评议论文。(来源:PubMed Central - NIH)
网络扩展解释
粗球孢子菌(Coccidioides immitis)是一种双相型真菌,主要引起球孢子菌病(山谷热)。以下从多个角度综合解释其特性及相关信息:
1.生物学特性
- 形态特征:在自然环境中(25℃)以菌丝形态存在,形成筒状关节孢子;在宿主体内(37℃)则转为酵母型,形成含内生孢子的小球体(直径可达50-60μm)。小球体破裂后释放内生孢子,继续感染周围组织。
- 抵抗力:孢子耐干燥、紫外线及高温,可在土壤中长期存活,易通过尘埃传播。
2.流行病学
- 分布区域:主要流行于美国西南部(如加利福尼亚州、亚利桑那州)、墨西哥北部及中南美洲干旱地区。
- 高危人群:青壮年、野外工作者、免疫低下者易感,吸入含孢子的尘埃是主要感染途径。
3.临床表现
- 原发性感染:60%感染者无症状,其余表现为自限性呼吸道症状(咳嗽、发热、胸痛),类似流感。
- 播散性感染:1%-5%病例可扩散至皮肤、骨骼、脑膜等,引发脓肿、溃疡、脑膜炎等,严重者危及生命。
- 病理特征:组织内可见肉芽肿反应、干酪样坏死及含孢子的巨细胞浸润。
4.诊断与治疗
- 诊断:通过病理活检、真菌培养或分子检测确认病原体;血清学检测辅助判断播散风险。
- 治疗:轻症无需治疗;重症使用唑类抗真菌药(如氟康唑)或两性霉素B。
5.公共卫生意义
- 潜在威胁:因孢子易扩散、实验室感染风险高,曾被列为可能的生物战剂。
- 预防建议:流行区避免扬尘活动,实验室需严格防护措施。
公式补充:孢子传播模型
吸入孢子后的感染概率可用以下公式估算:
$$
P = 1 - e^{-lambda d}
$$
其中,( lambda )为环境孢子浓度,( d )为暴露时间。
分类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