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 paradiphtherial; paradiphtheritic; postdiphtheric; postdiphtheritic
"白喉后的"是医学领域特定术语,指白喉(diphtheria)感染治愈后产生的并发症或后遗症状态。该复合词由"白喉"(致病病原体引发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和"后的"(时序性后缀)构成,常见于描述神经麻痹、心肌炎等继发症状。世界卫生组织(WHO)在传染性疾病报告中指出,白喉毒素可导致周围神经病变,此类症状归类为post-diphtheritic neuropathy(白喉后神经病变)[来源:WHO传染病年报]。
《中华医学大辞典》将其对应英文标注为"post-diphtheritic",特指病程消退后2-6周出现的迟发性损害,包括但不限于软腭麻痹、眼肌麻痹等神经系统损伤。美国疾控中心(CDC)临床指南强调,此类后遗症需通过抗毒素血清及时干预,以降低致残风险[来源:CDC白喉治疗指南]。
该术语在《道兰氏医学词典》中定义为:"继发于白喉杆菌感染的病理状态,主要表现为运动神经元损伤",其病理机制与白喉毒素抑制细胞蛋白合成密切相关[来源:Dorland's Medical Dictionary]。
白喉是由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典型症状包括咽部白色伪膜、发热、声音嘶哑等。关于“白喉后”的含义,通常指感染白喉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或后遗症,具体如下:
中毒性心肌炎
白喉杆菌释放的毒素可损害心肌细胞,导致心肌炎,表现为乏力、面色苍白、心律失常,严重时可能引发心力衰竭。
周围神经麻痹
毒素还可能影响神经系统,导致四肢肌肉麻痹、反射消失,部分患者出现鼻音加重或吞咽困难,多发生在病程第2-4周。
呼吸系统并发症
包括支气管炎、喉部水肿等,严重时可因假膜脱落阻塞气道,引发窒息。
白喉可通过疫苗接种(如百白破疫苗)有效预防。患者需隔离至症状消失,接触者应接受医学观察。
若出现白喉症状或疑似接触史,建议立即就医。更多完整信息可参考相关医疗或疾控机构发布的指南。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