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 labiogingival
"唇龈音"是语音学术语,指发音时下唇与上齿接触形成的辅音。这类辅音在英语中称为labiodental consonant,国际音标包含[f]、[v]等典型代表。其发音机制涉及主动发音器官(下唇)与被动发音器官(上齿)的接触,形成阻碍气流通道的发音方式。
从语音学分类来看,唇齿音属于阻碍音中的擦音类别。发音时下唇轻微内卷接触上齿前缘,气流从狭窄通道挤出产生摩擦声。英语单词"five"中的/f/和/v/即为典型范例,汉语普通话中该发音仅存在于部分方言借词(如"咖啡"的声母/f/)。
该术语最早见于语音学家Daniel Jones的《英语语音学纲要》,现代语音学研究证实其发音时平均接触面积为4-6平方毫米。北京大学语音实验室的声学分析显示,唇齿擦音/f/的频谱能量集中在6000-8000Hz区间,与齿龈音存在显著声学差异。
参考资料:
“唇龈”并非一个固定词组,但可以拆解为“唇”(嘴唇)和“龈”(牙龈)两部分进行解释。以下是综合医学和语言学角度的详细说明:
定义与结构
龈(yín)指覆盖在牙槽骨和牙齿颈部的黏膜组织,呈粉红色,内含血管和神经,俗称“牙床”或“牙花子”。根据解剖学,牙龈分为三部分:
功能与健康
牙龈对牙齿起保护作用,健康的牙龈呈淡粉色、质地坚韧。若出现红肿、出血或萎缩,可能提示牙龈炎或牙周病,需及时治疗。
解剖位置
唇与龈在口腔前庭区域相邻,唇黏膜与牙龈黏膜在口腔前部相连,共同构成口腔的屏障。
中医诊断意义
中医通过观察唇、龈的形态和颜色辅助诊断:
“唇龈”可理解为嘴唇与牙龈的联合区域,二者在生理结构、健康维护及中医诊断中均有密切联系。日常需注意口腔清洁,定期检查以预防相关疾病。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