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 Diplococcus ozaenae
【医】 fetor narium; ozaena; ozena
diplococcus
臭鼻双球菌(Klebsiella ozaenae)是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中的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主要与萎缩性鼻炎(臭鼻症)等上呼吸道慢性感染相关。该细菌因代谢产生挥发性含硫化合物,常导致鼻腔分泌物散发恶臭气味,故得名“臭鼻”。
生物学特性
臭鼻双球菌呈短杆状,无鞭毛,具有多糖荚膜结构,可在需氧或兼性厌氧环境中生长。其代谢产物包括硫化氢和甲硫醇,这些物质是鼻腔异味的主要来源。根据《伯杰氏细菌学鉴定手册》分类标准,该菌与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同属但存在基因型差异。
致病性与临床关联
研究表明,臭鼻双球菌可破坏鼻黏膜纤毛上皮细胞,引发慢性炎症反应,长期感染可能导致鼻甲萎缩和嗅觉减退。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显示,该菌感染在热带地区发病率较高,可能与卫生条件及免疫状态相关。
诊断与治疗
临床诊断需通过鼻拭子培养结合质谱分析确认菌种。治疗首选第三代头孢菌素或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但需注意其携带的β-内酰胺酶基因可能引发耐药性。美国微生物学会(ASM)建议结合药敏试验制定个体化方案。
关于“臭鼻双球菌”这一术语,目前没有权威医学文献或数据库明确记载该名称。结合词义和可能的关联信息,以下为推测性解释及建议:
萎缩性鼻炎的传统观点认为与细菌感染有关,但现代研究显示其病因复杂,可能涉及:
请以专业医疗意见为准,避免自行诊断。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