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 palatine tubercles
【医】 palate; palato-; palatum; roof of mouth; uranisco-; urano-; utaniscus
node; nodus; nub; nubble; protuberance; tuber; tubercle; tuberosity
【医】 node; nodositas; nodosity; nodus; noeud; tuber; tubercle; tubercula
tuberculum
腭结节(英文:palatine torus)是人体口腔解剖学中的专业术语,指位于硬腭中线区域骨性隆起的异常增生结构。该术语在《道兰氏医学词典》中被定义为"硬腭中缝处骨组织的局部肥厚" 。从解剖学角度看,腭结节由致密骨组织构成,表面覆盖黏膜组织,常见于上颌骨腭突的融合区域。
根据《口腔解剖生理学》权威教材描述,腭结节的形态学特征表现为:中线位置呈嵴状或结节状突起,宽度通常小于2厘米,长度可延伸至前牙区至软硬腭交界处 。临床数据显示,约20-30%的亚洲人群存在不同程度的腭结节发育,其形成与遗传因素、咀嚼应力刺激及钙代谢异常存在相关性。
在正畸学领域,《美国正畸学杂志》指出,显著隆起的腭结节可能影响义齿固位,需在修复治疗前通过外科手术修整 。值得注意的是,腭结节需与病理性骨增生进行鉴别诊断,常规口腔检查中可通过触诊确认其质地坚硬、无压痛感的典型特征。
关于“腭结节”这一术语,目前未检索到权威医学文献或解剖学资料中的明确定义。根据词根推测,可能与以下解剖结构相关:
硬腭的骨性结构
“腭”指口腔顶部的硬腭(骨性部分)或软腭(肌肉黏膜部分)。硬腭表面可能存在微小的骨性突起或黏膜结节,但通常不称为“腭结节”。
胚胎发育相关结构
在胚胎期,腭部由两侧腭突融合形成,过程中可能出现暂时性结节状结构,但此类名称非常规使用。
可能的误写或混淆
建议:
若该术语来源于特定文献或专业场景,请提供更多上下文以便进一步分析。若涉及口腔异常肿块,建议咨询口腔科医生进行临床检查。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