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计】 short period fading
【计】 short cycle
be on the wane; break up; comedown; decline; dwindle; eclipse; go to pot; wane
【计】 fading
在无线通信领域,"短周期衰落"(Short-Term Fading)指电磁波传播过程中由多径效应和多普勒频移引起的快速信号波动现象。该术语由IEEE 802.11标准工作组在《无线局域网介质访问控制与物理层规范》中首次明确定义。其核心特征表现为信号幅度在波长量级距离或毫秒级时间内的随机变化,典型数学模型可表示为:
$$ r(t) = sqrt{alpha + beta} cdot e^{jtheta(t)} $$
其中$alpha$和$beta$为独立高斯随机变量,$theta(t)$表征相位扰动。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R M.1225建议书,短周期衰落可细分为平坦衰落和频率选择性衰落两种基本类型。
该现象的产生主要源于三个物理机制:①移动终端与散射体的相对运动(多普勒扩展),②传播路径的时变特性,③天线极化失配。麻省理工学院电磁实验室2019年的实测数据显示,城市环境下2.4GHz频段的衰落深度可达30dB,持续时间约2-15毫秒。
为应对短周期衰落,3GPP TS 36.211规范建议采用自适应调制编码(AMC)和分集接收技术。诺基亚贝尔实验室2020年的对比实验表明,4天线分集系统可将误码率降低2个数量级。
“短周期衰落”是通信领域的专业术语,指信号在传播过程中因多径效应等因素引起的快速随机波动现象。以下为详细解释:
短周期衰落(Short-term Fading)又称快衰落,表现为接收信号强度在短时间内(秒级或毫秒级)快速起伏。其衰落周期通常与信号传输速率相当,例如数字信号的码元周期。
主要源于多径传播效应:电磁波通过不同路径(如反射、折射)到达接收端时,不同路径的信号因相位差异叠加,导致合成信号幅度剧烈变化。
特征 | 短周期衰落(快衰落) | 慢衰落 |
---|---|---|
时间尺度 | 毫秒至秒级 | 分钟至小时级 |
主要成因 | 多径效应 | 地形、天气等长期变化 |
统计分布 | 瑞利/莱斯分布 | 对数正态分布 |
在移动通信(如5G、Wi-Fi)中,短周期衰落会导致信号瞬时中断或误码率升高,需通过分集技术(如空间分集、频率分集)或均衡技术进行补偿。
注:该术语在早期文献中可能被直译为“short period fading”,但现代通信领域更常用“short-term fading”或“fast fading”。如需进一步了解技术细节,可参考通信原理相关教材或国际标准文档。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