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 Blatta orientalis
east; eastward; orient
东方蠊(Dōngfāng lián)是蜚蠊目(Blattodea)蜚蠊科(Blattidae)下一种常见昆虫的中文俗称,其标准英文对应名称为Oriental cockroach(学名:Blatta orientalis)。以下是其详细解释及权威信息:
来源:昆虫分类学权威数据库 "Catalogue of Life"
体型与颜色:
成虫体长约 20–30 毫米,深褐色至近黑色,体表具油亮光泽。雌虫体型略大于雄虫,翅退化呈短小瓣状;雄虫翅覆盖约 3/4 腹部。
来源:美国昆虫学会(Ento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鉴别特点:
与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相比,东方蠊行动较迟缓,不善飞行,喜潮湿阴暗环境。
栖息环境:
常见于地下室、下水道、落叶堆、潮湿的墙体缝隙及厨房管道。偏好温度 20–30°C,湿度 70% 以上环境。
来源: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害虫生态指南
食性与行为:
杂食性,以腐殖质、垃圾、淀粉类食物为食。夜行性,避光,遇干扰时释放聚集信息素。
来源: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昆虫学部报告
地理分布:
原生于黑海沿岸,现为全球性入侵物种,广泛分布于温带及亚热带地区,包括欧洲、北美、东亚。
来源:全球生物入侵信息网络(GISD)
卫生意义:
可携带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病原体,污染食物并引发过敏反应,被WHO列为重要病媒生物。
来源:世界卫生组织(WHO)病媒控制文件
“东方蠊”一词源于其早期分类记录中的地理误判(“orientalis”意为“东方的”),现为中文标准命名。在汉英对照中,需注意其与“德国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等近缘种的区分。
来源:《中国昆虫志 蜚蠊目》(科学出版社,2015)
关于“东方蠊”的详细解释如下:
1. 学名与分类 东方蠊的学名为Blatta orientalis,属于蜚蠊目(Blattodea)。它是全球常见的室内卫生害虫之一,中文别称“东方蜚蠊”或“黑蟑螂”。
2. 形态特征
3. 分布与习性
4. 繁殖与生命周期
5. 危害与防治
东方蠊因体色深、翅退化显著的特征得名,是卫生条件差的重要指示生物。其强大的环境适应性和病原传播能力,使其成为全球重点防控的室内害虫之一。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