脓性肉芽肿英文解释翻译、脓性肉芽肿的近义词、反义词、例句
英语翻译:
【医】 granuloma pyogenicum; septic granuloma
分词翻译:
脓的英语翻译:
purulence; pus
【医】 matter; pus
肉芽肿的英语翻译:
【医】 granulation tumor; granuloma
专业解析
脓性肉芽肿(Pyogenic Granuloma)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血管增生性病变,其英文名称源自希腊语"pyon"(脓)和拉丁语"granulum"(颗粒),但实际病理过程中并不存在化脓性感染。该病变在《牛津医学词典》中被定义为“由毛细血管过度增生形成的易出血性皮肤或黏膜肿物”。
从组织病理学角度,该病变特征表现为:真皮层内分叶状毛细血管增生伴炎性细胞浸润,表面常伴表皮溃疡。美国皮肤病学会(AAD)临床指南指出,其典型临床表现包括快速生长的红色丘疹(直径2-10mm)、触之易出血、好发于手指/面部/口腔黏膜等暴露部位。
值得关注的是,最新《英国皮肤病学杂志》研究显示约26%的病例与局部创伤相关,19%发生在妊娠期(妊娠性肉芽肿)。鉴别诊断需注意与卡波西肉瘤、基底细胞癌等恶性病变区分,通常需通过组织活检确诊。
治疗方面,国际皮肤外科学会推荐首选手术切除(完全切除率>95%),其他可选方案包括冷冻疗法、激光治疗(585nm脉冲染料激光有效率约78%)。复发率约10-15%,多与病灶清除不彻底相关。
网络扩展解释
化脓性肉芽肿(Pyogenic Granuloma),又称毛细血管扩张性肉芽肿或分叶状毛细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皮肤良性血管增生性疾病,以下为综合解释:
1.定义与本质
- 并非感染性疾病:虽然名称包含“化脓”,但实际并非由细菌感染直接引起,而是以毛细血管异常增生为主的血管瘤样病变。
- 发病机制:多与皮肤外伤、激素变化(如妊娠)或局部刺激相关,新生血管在修复过程中过度增生形成息肉状或结节状损害。
2.临床表现
- 形态特征:早期为红色或暗红色小丘疹,逐渐增大为直径0.5~1cm的结节,表面光滑或分叶,质软易出血。
- 好发部位:常见于易受外伤部位(手指、面部、头皮)或妊娠期牙龈(妊娠瘤)。
- 症状:无痛,但易破溃出血,继发感染时可伴红肿、疼痛。
3.病因与高危因素
- 外伤刺激:约60%~70%病例有皮肤轻微外伤史。
- 激素影响:妊娠期激素水平变化可诱发或加重病变(妊娠肉芽肿)。
- 其他:局部血流异常、药物反应等。
4.治疗与预后
- 治疗方法:首选激光、液氮冷冻或手术切除,彻底去除病灶可降低复发风险。
- 是否需治疗:虽为良性,但无法自愈且易反复出血,建议尽早干预。
- 预后:极少癌变,规范治疗后恢复良好。
5.与其他疾病的鉴别
- 感染性肉芽肿:真正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病变通常伴脓液和明显炎症反应。
- 血管瘤:需通过病理检查区分,化脓性肉芽肿镜下可见分叶状毛细血管结构。
该病本质是血管异常增生,及时治疗可避免出血和感染风险。若发现皮肤快速生长的红色结节,建议尽早就诊皮肤科明确诊断。
分类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