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耳森氏染剂英文解释翻译、尼耳森氏染剂的近义词、反义词、例句
英语翻译:
【医】 Neelsen's stain
分词翻译:
尼的英语翻译:
Buddhist nun; priestess
耳的英语翻译:
ear; erbium
【医】 aures; auri-; auris; ear; ot-; oto-
森的英语翻译:
dark; full of trees; gloomy; in multitudes
氏的英语翻译:
family name; surname
染剂的英语翻译:
【医】 dye; stain
专业解析
尼耳森氏染剂(Neelsen stain),又称齐-尼染色法(Ziehl-Neelsen stain),是一种经典的抗酸染色法,主要用于显微镜下检测和鉴定抗酸杆菌,特别是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和麻风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leprae)。该染色法因其能够使这类细菌在显微镜下呈现特殊的红色而区别于背景和其他细菌。
核心原理与过程
- 初染与加热固定:使用强力的石炭酸复红(carbol fuchsin) 作为初染剂,并辅以加热。加热有助于染料穿透抗酸杆菌富含分枝菌酸的厚蜡质细胞壁,使菌体着色。
- 脱色:使用酸性酒精(acid-alcohol) 进行脱色。非抗酸细菌会被脱色,而抗酸杆菌由于其细胞壁的特殊成分(分枝菌酸)能抵抗酸性脱色剂的脱色作用,从而保留红色。
- 复染:使用亚甲蓝(methylene blue) 或孔雀绿等对比染色剂进行复染。脱色的背景和非抗酸细菌会被染成蓝色或其他对比色,而抗酸杆菌则保持亮红色,在显微镜下非常醒目。
主要应用
- 结核病诊断:是诊断结核病的金标准实验室方法之一,用于检测痰液、组织或其他样本中的结核分枝杆菌。
- 麻风病诊断:用于检测麻风分枝杆菌。
- 其他抗酸菌检测:也可用于检测其他非结核分枝杆菌(NTM)和部分诺卡菌属细菌(通常需改良方法)。
名称来源与意义
- “尼耳森氏”:源自该染色法共同发明者之一,德国细菌学家弗兰茨·尼耳森(Franz Neelsen) 的姓氏。他与另一位德国医生弗里德里希·齐尔(Friedrich Ziehl) 共同完善并推广了这种染色技术(齐尔引入了石炭酸复红,尼耳森引入了酸性酒精脱色)。因此,该染色法常被称为齐-尼染色法(Ziehl-Neelsen stain)。
- “染剂”:指用于染色的一套化学试剂组合,包括石炭酸复红、酸性酒精脱色液和亚甲蓝复染液。
权威参考来源
- 《医学微生物学》教材:国内外权威医学微生物学教材均对抗酸染色(齐-尼染色法)的原理、步骤和应用有详细阐述。
- 世界卫生组织(WHO)实验室手册:WHO发布的结核病实验室诊断手册将齐-尼染色法列为重要的涂片镜检方法。
-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指南:CDC关于分枝杆菌检测的指南详细描述了抗酸染色的标准化操作流程和质量控制要求。
- 临床微生物学标准操作程序:各大医院和实验室的微生物学标准操作程序(SOP)均包含齐-尼染色法的具体操作规范。
网络扩展解释
“尼耳森氏染剂”这一名称可能存在拼写或翻译误差。根据微生物学领域常见的染色方法推测,你提到的可能是齐尔-尼尔森染色法(Ziehl-Neelsen stain),其使用的染色剂即抗酸染色剂,主要用于检测抗酸菌(如结核分枝杆菌)。以下是详细解释:
1. 用途与原理
- 用途:检测抗酸菌(如结核杆菌、麻风杆菌),这类细菌因细胞壁含大量脂质(如分枝菌酸),普通染色难以穿透。
- 原理:通过强染色剂(如石碳酸品红)在加热条件下渗透菌体,抗酸菌与染料结合后能抵抗酸性酒精的脱色作用,最终呈现红色,而其他细菌或细胞背景被复染为蓝色。
2. 染色步骤
- 初染:使用石碳酸品红加热染色,使染料渗透菌体。
- 脱色:酸性酒精(3%盐酸乙醇)脱去非抗酸菌的染料。
- 复染:亚甲蓝或孔雀绿对比染色,使背景呈蓝色/绿色。
3. 结果判读
- 抗酸菌:亮红色,细长杆状(如结核杆菌)。
- 非抗酸菌及背景:蓝色或绿色。
4. 应用领域
- 医学诊断:结核病、麻风病的病原体检测。
- 环境检测:土壤或水体中抗酸菌的鉴别。
注意
若实际语境中“尼耳森氏染剂”指代其他染色方法,可能是名称的地区性差异或特定研究中的命名。建议结合具体实验步骤或文献进一步确认。
分类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