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尿卟啉(Urinary Porphyrins)是人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含卟啉环化合物,经肾脏排泄至尿液中的生物标志物。作为血红素合成途径的中间产物,其浓度变化可反映特定代谢异常或疾病状态。
核心定义与生化特性
尿卟啉包含尿卟啉Ⅰ和尿卟啉Ⅲ两种异构体,化学结构为四吡咯环衍生物。在医学检测中,尿液中卟啉类物质(如尿卟啉、粪卟啉)的定量分析常用于评估卟啉代谢障碍性疾病。英文术语"Urinary Porphyrins"在《Dorland's Illustrated Medical Dictionary》中被定义为"porphyrins excreted in urine, especially in certain pathological conditions"。
临床关联与检测意义
异常升高的尿卟啉水平与遗传性卟啉症(如急性间歇性卟啉症)密切相关。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临床指南指出,尿卟啉浓度超过300 μg/24h可视为病理指征,需结合δ-氨基酮戊酸(ALA)和卟胆原(PBG)检测进行综合判断。
检测方法与参考范围
现代实验室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进行定量检测。根据梅奥医学实验室(Mayo Clinic Laboratories)最新数据,健康成人24小时尿卟啉排泄量正常参考值为: $$ begin{aligned} text{尿卟啉Ⅰ} & : <30 mu g/24h text{尿卟啉Ⅲ} & : <50 mu g/24h end{aligned} $$ 该数值可能因检测方法及实验室标准存在差异。
资料来源
尿卟啉是卟啉类化合物的一种,属于血红素合成过程中的中间代谢产物。其异常积累或排泄与卟啉代谢紊乱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尿卟啉是体内胆红素合成途径的中间产物,由卟啉原代谢生成,最终通过尿液或粪便排出。正常情况下,尿液中卟啉含量极低(阴性),但遗传或获得性因素可能导致其排泄量显著增加,形成“卟啉尿”。
尿卟啉检测(参考价约11.5元/项)是诊断卟啉病的重要依据,阳性结果需结合基因检测、酶活性分析等进一步确认。早期发现有助于避免急性发作和并发症。
如需更完整的疾病分类或治疗方案,可参考医学百科或临床检验指南(来源:、6、8、10)。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