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 Bologna phosphorus
Buddhist nun; priestess
inferior; second
【医】 deutero-; deuto-; sub-
phosphor; phosphorus
【化】 phosphor
【医】 P; phosphor; phosphorus
博洛尼亚磷(Bolognian phosphorus)是17世纪意大利博洛尼亚地区发现的一种天然发光材料,其本质为硫酸钡矿石(BaSO₄)。该物质经高温煅烧后生成硫化钡(BaS),在阳光或紫外线照射后能持续数小时发出黄绿色磷光。这种现象由博洛尼亚科学家Vincenzo Casciarolo于1603年首次记录,被认为是早期磷光研究的里程碑。
从汉英对照角度看,该术语在《韦氏化学词典》中被定义为"a phosphorescent barium compound discovered in Bologna",强调其地理起源与发光特性。与元素磷(phosphorus)存在本质区别:前者属于无机化合物发光现象,后者是第15号化学元素(P),可通过有机物质分解产生自燃特性。
权威文献显示,博洛尼亚磷的发光机制源于晶体缺陷导致的电子陷阱效应。这种自发冷光现象启发了18世纪发光材料研究,为现代荧光材料的开发奠定基础。牛津大学科学史档案显示,牛顿曾在其光学研究中引用过该物质的发光特性记录。
关于“博洛尼亚磷”这一表述,目前可查的权威资料中并无直接对应的化学或学术定义。以下是基于现有信息的综合分析:
“磷”的基础含义
磷(化学符号P)是一种非金属元素,常见形态包括白磷(剧毒、易燃)和红磷(较稳定),广泛存在于生物体磷脂、骨骼及肥料中。其名称源自拉丁语“phosphorus”(意为“发光体”),因白磷在黑暗中会发出微弱冷光(即“磷火”)。
“博洛尼亚”的可能关联
可能存在的误解
该表述可能是对“磷光材料”或“博洛尼亚石”的混合误称,建议结合具体语境(如文献来源、学科领域)进一步核实。若涉及化学史相关研究,可参考《化学的历史背景》等权威著作。
如需更精准的解释,请补充上下文或提供具体文献出处。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