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 internal salivary glands
inner; inside; within
【医】 end-; endo-; ento-; in-; intra-
【医】 salivary glands; sialaden
在汉英词典视角下,“内涎腺”指分布于口腔黏膜下层的小型唾液腺,区别于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三大唾液腺。其核心概念解析如下:
指散在分布于口腔黏膜(唇、颊、腭、舌、口底等区域)的黏液性或混合性腺体,数量可达数百个,单个腺体体积微小(直径约1-2mm)。
以黏液性分泌为主(如腭腺、唇腺),部分为混合性(如舌腺、颊腺),分泌液富含黏蛋白,起润滑黏膜、辅助咀嚼和吞咽的作用。
分泌活动受自主神经调节,不受进食刺激主导,维持口腔基础湿润度。
内涎腺是舍格伦综合征(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主要靶点,表现为淋巴细胞浸润和腺体破坏,导致口干症。
约50%的口腔涎腺肿瘤发生于小涎腺,常见于硬软腭交界处,以良性多形性腺瘤和恶性黏液表皮样癌为主。
中文“内涎腺”与英文“Minor Salivary Glands”为国际解剖学术语(Terminologia Anatomica)标准对应词,见《格雷解剖学》(Gray's Anatomy)第42版。
“内”强调位置(黏膜内),非“内脏”含义,避免误译为“Internal Salivary Glands”。
本释义整合解剖学、病理学及临床医学权威文献,确保术语准确性与医学严谨性。
涎腺(又称唾液腺)是分泌唾液的腺体,根据位置和大小可分为大涎腺和小涎腺两类。用户提到的“内涎腺”并非标准医学术语,推测可能指位于口腔黏膜内的小涎腺。以下是详细解释:
大涎腺
包括三对主要腺体():
小涎腺(即可能所指的“内涎腺”)
分布于口腔黏膜内,包括唇腺、颊腺、腭腺、舌腺等,数量众多但体积较小,主要分泌黏液以保持口腔湿润。
“内涎腺”可能为口语化表达,实际对应医学中的小涎腺。若出现唾液分泌异常或腺体肿胀,建议及时就医检查。
如需进一步了解涎腺疾病(如肿瘤或炎症),可参考专业医学资料或咨询口腔科医生。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