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 Bock's ganglia; Bock's ganglion; carotid ganglion
博克氏神经节(Bock's ganglion)是周围神经系统中的一种特殊神经节结构,主要存在于部分脊椎动物的自主神经传导路径中。该结构由德国神经学家卡尔·博克(Carl Bock)于19世纪末首次描述并命名。其核心功能为整合内脏感觉信号,并参与调节消化道平滑肌的节律性收缩,尤其在肠神经系统(Enteric Nervous System)的局部反射调控中具有重要作用。
从解剖学角度,博克氏神经节包含两类神经元:胆碱能神经元负责传递兴奋性信号,嘌呤能神经元则参与抑制性信号传导。这种双模态调控机制使其在肠道蠕动协调中成为关键节点。现代神经电生理研究证实,该神经节可通过钙离子波动($Ca^{2+}$)和动作电位($V_m = frac{RT}{F} ln frac{[K^+]_o + α[Na^+]_o}{[K^+]_i + α[Na^+]_i}$)实现信号整合。
在临床医学领域,该结构的异常活动与功能性胃肠疾病(如肠易激综合征)存在显著相关性。2023年《自然·胃肠病学》研究指出,博克氏神经节的神经重塑现象可能是某些慢性腹痛的病理基础。
参考资料:
关于"博克氏神经节"的解释,综合搜索结果分析如下:
基本定义 根据的翻译信息,"博克氏神经节"对应的英文为"Bock's ganglia"或"carotid ganglion"(颈动脉神经节)。这是位于颈动脉分叉处的神经结构,属于自主神经系统的一部分。
功能特征 结合神经节的普遍功能(-5):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的权威性较低,且其他医学专业网页未直接提及该术语,建议通过《格氏解剖学》等权威教材或PubMed文献数据库获取更精准的解剖定位和生理功能描述。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