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慕男狂"是汉语中对"nymphomania"的旧式译名,现多译为"女性性欲亢进",指女性持续性欲异常增强的临床表现。该术语源于19世纪精神病学分类,现已被更精准的临床描述替代。《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将类似症状归类为"性欲亢进障碍",强调需排除器质性病变(美国精神病学会,2013)。
该词源自古希腊神话"nymph"(宁芙女神)与"mania"(狂热)的组合,最初带有性别偏见色彩。现代性医学主张使用"hypersexuality"等中性表述,避免污名化(世界卫生组织ICD-11分类标准)。男性对应症状旧称"satyriasis",现统一归入"强迫性性行为"研究范畴(美国心理学会,2020)。
需要注意的是,该术语在当代医学文献中已逐渐淘汰,临床诊断需结合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牛津英语词典特别标注其为"历史用法",建议采用更符合现代医学伦理的表述方式(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Online, 2024年修订版)。
“慕男狂”是一个源自西方心理学的术语,现多被认为带有性别偏见且表述过时,以下是综合解释:
该词对应英文“nymphomania”,由希腊神话中象征自然精灵的“nymph”与表疯狂的词根组合而成。原指女性表现出异常频繁或无法自控的性冲动,在20世纪前常被用于临床描述。
根据早期文献,其症状包括对异性的过度幻想(如频繁想象与男性亲密互动)、持续性冲动等。值得注意的是,这类描述常带有社会文化对女性性欲的污名化倾向。
现代心理学已不再使用该词,取而代之的是更中性的“强迫性性行为障碍”等表述。研究显示,这类行为可能与心理创伤、激素失衡或强迫症有关,并非单纯的“道德问题”。
该词存在明显的双重标准——对应的男性行为“satyriasis”(求雌癖)鲜少被提及,反映出历史上对男女情欲认知的不平等。
建议在当代语境中使用更专业的心理学表述,避免带有偏见的旧术语。如需相关医学知识,建议参考权威机构发布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最新标准。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