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 Bohr atom; Bohr's atom
like so; you
family name; surname
atom; atomy
【计】 atom
【化】 atom
【医】 atom
玻尔氏原子(Bohr Atom)的汉英词典释义与科学阐释
1. 术语定义与核心概念
“玻尔氏原子”是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Niels Bohr)于1913年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又称“玻尔模型”)的汉译名称。其英文对应术语为Bohr Atom 或Bohr Model of the Atom。该模型首次将量子理论引入原子系统,提出电子围绕原子核在特定“稳定轨道”上运动,且轨道角动量是量子化的(即 ( L = nhbar ),其中 ( n ) 为量子数)。当电子在不同轨道间跃迁时,会吸收或发射特定频率的光子,能量差满足公式:
$$ Delta E = E_i - E_f = h u $$
(( h ) 为普朗克常数,( u ) 为光子频率)。
2. 理论突破与历史意义
玻尔模型解决了卢瑟福原子模型的不稳定性问题,并成功解释了氢原子光谱的巴尔末公式。其核心创新在于:
这一理论成为旧量子论的重要基石,为量子力学发展奠定基础。
3. 局限性及现代发展
尽管玻尔模型成功解释了氢原子光谱,但其局限性在于:
1926年后,薛定谔方程建立的量子力学模型取代了玻尔模型,以电子云概率分布描述原子结构。
权威参考资料
(注:以上链接为相关机构官网,内容持续更新,可验证术语定义及历史背景的权威性。)
玻尔氏原子(Bohr's atom)是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于1913年提出的原子模型,结合了经典力学与早期量子理论,用于解释氢原子光谱的规律性。以下是其核心内容与意义:
定态假设
电子绕核运动时,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定态)。在这些状态中,电子不辐射能量,原子保持稳定。
跃迁假设
当电子从高能级($E_m$)跃迁到低能级($E_n$)时,会辐射或吸收光子。光子频率满足公式:
$$
h
u = E_m - E_n
$$
其中$h$为普朗克常数,$
u$为光子频率。
轨道量子化
电子轨道角动量必须为$frac{h}{2pi}$的整数倍,即轨道半径和能量均量子化。
尽管玻尔模型存在缺陷,但其核心思想(如量子化能级、跃迁)仍是量子理论的重要基础。现代原子理论中,电子的“轨道”更准确描述为概率分布的量子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