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 musculi depressor glabellae; musculi procerus; musculi pyramidalis nasi
降眉间肌(Procerus Muscle)的汉英词典释义与解剖学解析
1. 术语定义与解剖位置
降眉间肌(Procerus Muscle)是位于面部鼻根与眉间区域的锥形小肌肉,属于面部表情肌群。其名称源于拉丁文“procerus”(意为“细长的”),中文译名“降眉间肌”直接描述其功能——牵拉眉间皮肤向下。该肌起于鼻骨上端及鼻背筋膜,肌纤维向上延伸,止于眉间及额肌下缘皮肤。
2. 功能与神经支配
降眉间肌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收缩下拉眉间皮肤,形成鼻根部横向皱纹(如皱眉、专注表情)。其协同肌包括皱眉肌(Corrugator Supercilii)和眼轮匝肌(Orbicularis Oculi),共同参与表达忧虑、愤怒等情绪。神经支配为面神经(Facial Nerve)的颞支(Temporal Branches)。
3. 临床与美容相关性
在医学美容领域,降眉间肌是肉毒杆菌毒素注射的常见靶点。过度收缩会导致“川字纹”(Glabellar Lines),通过局部注射可松弛肌肉,减少皱纹。解剖学研究强调精准定位以避免并发症(如上睑下垂)。
4. 跨学科术语对照
权威参考文献
(注:为符合学术规范,参考文献采用经典教材与权威出版物,未引用网络链接以确保信息可靠性。)
眉间降肌(又称降眉间肌)是位于鼻根与眉间区域的一对扁平肌肉,主要参与面部表情和鼻部动作调节。以下是详细解释:
位置与结构
该肌肉起于鼻骨下端或鼻骨与鼻外侧软骨交界处,向上垂直延伸,附着于眉间区域的皮肤及鼻横肌,部分纤维可能止于鼻骨尾端骨膜。其肌纤维走向与中线平行,但左右两侧界限不明显。
功能与作用
临床关联
该肌肉过度活跃导致的皱纹可通过注射肉毒素A缓解,原理是阻断神经信号传递以减少肌肉收缩。此外,解剖学上需注意其与周围肌肉(如皱眉肌、鼻肌)的联动关系,避免治疗时影响其他面部功能。
注:不同文献中可能存在命名差异(如“降眉肌”),但均指向同一解剖结构。如需更专业的医学描述,建议参考权威解剖学资料或临床指南。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