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角菌英文解释翻译、麦角菌的近义词、反义词、例句
英语翻译:
【医】 Claviceps purpurea
分词翻译:
麦角的英语翻译:
ergot
【化】 ergot; ergota
【医】 clavus secalinus; ergot; ergota; rye smut; sclerotis; secale clavatum
secale coroutum; spurred rye
菌的英语翻译:
bacterium; fungus; mushroom
【医】 bacterio-
专业解析
麦角菌(Claviceps purpurea)是一种重要的子囊菌门真菌,具有显著的生物学特性、历史影响和现代应用价值。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1. 学名与分类地位
- 学名: Claviceps purpurea (Fr.) Tul.
- 中文名: 麦角菌
- 英文名: Ergot Fungus / Ergot
- 分类: 属于真菌界(Fungi)、子囊菌门(Ascomycota)、麦角菌科(Clavicipitaceae)。它是一种寄生性真菌,主要侵染禾本科植物(如黑麦、小麦、大麦、燕麦等)的花序。来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 - 有害生物百科 (需确认该机构官网是否有相关条目,此处为代表性机构);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PubMed数据库相关研究摘要。
2. 形态特征与寄生特性
- 菌核(麦角): 麦角菌最显著的特征是在其寄主植物的子房内形成坚硬、深紫色的菌核结构,称为“麦角”(Ergot)。这个菌核是其越冬休眠体,形状类似动物的角,故得名“麦角菌”。菌核内部为白色或浅色菌丝组织。来源:真菌物种数据库MycoBank;《微生物学词典》。
- 寄生过程: 麦角菌孢子(分生孢子)借助昆虫或风力传播到禾本科植物的花上。孢子萌发侵入子房,破坏子房组织,菌丝体在其中生长并最终形成菌核(麦角),取代了正常的籽粒。来源:植物病理学教科书及研究综述。
3. 历史影响与毒性
- 麦角中毒(Ergotism): 历史上,当被麦角菌污染的黑麦或其他谷物被误食后,会引起严重的、甚至致命的食物中毒,称为“麦角中毒”或“圣安东尼之火”(St. Anthony's Fire)。中毒症状分为两类:
- 痉挛型: 神经系统症状,如抽搐、痉挛、幻觉、精神错乱。
- 坏疽型: 血管收缩导致四肢末端(手指、脚趾)缺血、坏死、变黑、脱落。
- 原因: 麦角菌菌核中含有多种生物碱(麦角碱,Ergot Alkaloids),如麦角胺(Ergotamine)、麦角新碱(Ergometrine/Ergonovine)等。这些生物碱能作用于神经系统(影响多巴胺、5-羟色胺受体)和血管平滑肌(引起强烈收缩)。来源:世界卫生组织(WHO)食品安全相关文件;药理学教科书;医学史文献。
4. 现代应用(药用价值)
- 药物来源: 尽管麦角菌本身有毒,但其产生的麦角生物碱经过提纯和化学修饰,是多种重要药物的来源:
- 产科用药: 麦角新碱(Ergometrine)及其衍生物(如甲基麦角新碱)能强烈刺激子宫平滑肌收缩,用于预防和治疗产后出血,促进子宫复旧。
- 治疗偏头痛: 麦角胺(Ergotamine)及其复方制剂(常与咖啡因合用)可用于治疗急性偏头痛发作,其机制可能与收缩颅外血管和抑制神经源性炎症有关(注:因其副作用,已被曲坦类药物部分取代)。
- 其他: 某些麦角碱衍生物(如溴隐亭Bromocriptine)用于治疗帕金森病、高泌乳素血症等。
- 来源控制: 现代药物生产主要采用在受控条件下大规模发酵培养特定麦角菌菌株或利用其他真菌(如Claviceps fusiformis)的方法来获取所需生物碱,而非依赖天然污染的谷物。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药品说明书;药理学研究论文。
5. 防治与食品安全
- 农业防治: 通过选育抗病品种、轮作、清除田间病残体(特别是菌核)、花期避免高湿环境以及必要时使用杀菌剂来减少麦角菌对谷物的侵染。
- 食品监控: 现代谷物加工(如清理、研磨)和食品安全标准严格限制了谷物中麦角菌核的含量,确保市售面粉等产品安全。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作物保护指南;各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如中国GB标准涉及真菌毒素限量)。
网络扩展解释
麦角菌(学名:Claviceps purpurea)是一种寄生性真菌,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解释:
一、定义与分类
麦角菌属于真菌界、子囊菌门、核菌纲、肉座菌目、麦角菌科、麦角菌属。其名称来源于寄生禾本科植物(如黑麦、小麦、燕麦等)子房后形成的菌核,因形似麦粒而得名“麦角”。
二、形态特征
- 菌核:黑色坚硬,长1-2厘米,内部白色,呈近圆柱形或角状。
- 子实体:春季菌核萌发后形成蘑菇状子实体,头部为灰白色或紫红色子座,柄细长弯曲。
- 孢子:子囊壳内产生线状子囊孢子,通过风力传播。
三、生命周期与传播
- 寄生过程:孢子侵染植物花穗,破坏子房形成菌核,菌核脱落混入土壤或种子越冬。
- 传播方式:分生孢子通过昆虫(如苍蝇)传播,子囊孢子借助气流扩散。
四、危害与影响
- 农业危害:导致麦类作物减产,全球约16属、22种禾本科植物受感染。
- 毒性作用:菌核含麦角生物碱,误食引发中毒(症状包括幻觉、流产甚至死亡)。
五、药用价值
麦角菌菌核可入药,具有收缩子宫和止血功效,临床用于产后出血治疗,但需严格控制剂量以避免毒性反应。
六、分布
广泛分布于全球,在中国见于贵州、黑龙江、浙江等13个省份。
提示:以上信息综合了多个权威来源,如需进一步了解麦角菌的药理机制或具体中毒案例,可参考、6、7等原始资料。
分类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